“因工外出期间”是一种特殊情况,与一般工作时间存在较多不同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关于“因工外出期间”工伤认定的三种情形,但社会上对此规定仍存在一些误区。下面通过无锡市崇安区法院的三个案例,来加强对新规的理解。
小李是无锡一汽车修理厂的员工,负责与汽车维修有关的工作。2011年10月,他随同事去保险公司办理定损理赔手续。期间,同事中途离开,由小李一人办理。途中遭遇车祸,小李腰椎骨折。小李认为受伤应为工伤,但被市人社局否定。经法院审理,法院判决撤销市人社局的工伤认定决定。
法院认为,小李是汽修厂的机修工,负责办理定损理赔也包括在他的工作职责中。他受伤前的行为是为了汽修厂的利益。因此,应认定为工伤。
刘某是一名保险公司员工,2012年12月参加一次保险会议。会议结束后,刘某在宾馆洗澡时摔伤。刘某认为这属于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可以视同工伤,但市人社局不予认定。经法院调解,市人社局同意重新做出工伤认定,刘某撤诉。
法院认为,尽管外出洗澡不是公司安排的任务,但属于同一业务范畴。因此,应认定为工伤。
吴某在去尼日利亚工作期间染上恶性疟疾,回国后被医院确诊。吴某向市人社局提起工伤认定,市人社局认定其为工伤。机械厂不服,提起诉讼。经法院审理,法院认为吴某所患疟疾是由特定劳动环境造成,属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情形。
法院表示,《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外出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可从字面上进行缩小解释和扩张解释。扩张解释将与外出工作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都包含在内。因此,吴某所患疟疾应认定为工伤。
单位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法律规定、法律后果、赔偿责任及赔偿请求的时效性。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否则将面临法律处罚和补缴费用。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可能导致工伤职工保险待遇减少,用人单位需承担赔偿差额损失的责任。劳动者应在知道权利被侵害后的
工伤及工伤保险基金的概念和范围,详细列举了工伤的情形。并进一步探讨了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赔偿问题,涉及民事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的竞合。对于是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并通过另一种方式弥补差额,法律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规定。笔者认同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双倍兼得
深二度烧伤赔偿项目的规定,包括伤残等级及赔偿系数、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十二项内容。根据伤残等级计算赔偿标准,同时详细说明了各项费用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包括残疾赔偿金、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
关于个体经营者员工工伤赔偿问题的法律处理。主要介绍了工伤认定与赔偿的程序和标准,包括伤残等级的确定和待遇支付。同时,也阐述了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参保责任和工资计算标准等内容。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了解这些法律处理方式和标准对于保障员工权益和企业发展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