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雇主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一次性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赔偿给劳动者。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雇主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同时一次性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一般情况下,员工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是没有经济补偿的,但是如果员工是因为雇主存在某些违法行为而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员工仍然有权获得经济补偿。以下是一些情况:
如果雇主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员工有权获得经济补偿。
如果雇主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员工有权获得经济补偿。
如果雇主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员工有权获得经济补偿。
如果雇主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员工有权获得经济补偿。
当雇主解除劳动合同时,以下情况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雇主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雇主另行安排的工作,雇主提前30日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者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雇主提前30日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雇主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雇主提前30日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雇主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依法裁减人员,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雇主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依法裁减人员,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在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雇主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雇主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而雇主不同意续订,雇主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雇主被依法宣告破产而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雇主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雇主在其他情形下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是根据劳动者在单位工作年限来确定的,具体如下:
根据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对于工作年限达到六个月以上但不满一年的情况,按一年计算,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
对于工作年限不满六个月的情况,支付半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
其中,月工资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招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告知义务并需留下书面证据,招聘广告中不得存在就业歧视,以及求职者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情况。用人单位需仔细审查求职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情况,以避免招聘童工、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不能胜任工
公司搬迁后员工不跟过去的情况下的经济补偿金计算方法和相关规定。试用期解雇、过失解雇和违法解雇的补偿标准各不相同。同时,公司恶意搬迁设备是违法行为,劳动者有权拒绝并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此外,《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做了详细规定。
公司搬迁时员工权益与经济赔偿的相关问题。如果公司仅在预定范围内搬迁,员工离职则无法获得经济补偿;若搬迁超出原定范围导致员工无法继续在职,员工可获得按照服务年限计算的经济赔偿。同时,公司搬迁不跟着走解雇是否有钱赔,也取决于搬迁是否在预设地点范围内以及员
工厂搬迁时员工是否可以得到赔偿的问题。公司搬家后可能会给员工一些补贴,具体补偿标准依据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标准而定。若公司违反法律规定解雇员工,需要支付双倍赔偿。对于深圳工厂跨区不跨市的搬迁,员工同样有权获得相应补偿,补偿标准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