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是现代商事仲裁的重要原则之一,其核心意思是仲裁庭有权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而不需要事先的司法决定。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在仲裁自治和国家司法控制监督之间确立一种平衡,合理分配和限制法院介入仲裁庭管辖权决定的时间和条件。
当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而另一方当事人主张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认为法院无管辖权时,法院应建议当事人提起仲裁,并拒绝司法管辖。除非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明显不存在或无效,否则法院对案件的直接受理应小心谨慎,以保证仲裁制度的独立性和价值。
当一方当事人依据仲裁协议或条款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后,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采纳仲裁庭管辖权自裁原则的国家对法院介入的时间和条件作了严格限制。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在法院对仲裁庭管辖权初步裁决的审理中,不阻碍仲裁庭继续就争议的实体问题进行审理和裁决。这一规定保证了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满足了当事人对解决商事争议效率的追求。
无论一个国家对仲裁庭的管辖权采取何种确定原则,都不会放弃在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阶段对相关内容的审查,包括管辖权。当事人也可以以管辖权为由提出裁决的无效。这一阶段的审查是对仲裁庭管辖权自裁原则的最后一道防线。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确立了仲裁庭决定其自身管辖权的权力,扩大了仲裁庭的权限。同时,该原则并未完全否定法院对仲裁庭管辖权争议的管辖权,而是允许法院在必要时介入仲裁,直接受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以支持和协助仲裁,加快仲裁进程,节省当事人的时间和费用。
尽管仲裁庭对其管辖权的决定还须受到法院的监督,但该原则的确立使法院对仲裁的干预时间被推迟,干预几率大大减少,使仲裁更少、更晚地受到法院的干预和影响。我国《仲裁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时,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CIETAC2000年规则第4条也规定,仲裁委员会有权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效力以及仲裁案件的管辖权做出决定。我国仲裁管辖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世界上只有中国的仲裁法规定了仲裁机构而非仲裁庭决定仲裁管辖权。
综上所述,我国仲裁管辖权决定制度应逐步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相靠近。建议仲裁机构可以通过修改仲裁规则,在仲裁机构对仲裁庭授权的前提下,让仲裁庭具有管辖决定权。此外,可以借鉴英国仲裁法的作法,允许一方当事人将管辖权问题提交法院裁决,但必须得到各方当事人的书面同意或仲裁庭的准许,同时要求申请必须及时提出,并有充分理由支持。这样更能体现自裁管辖学说的司法性、自治性和效益性的本质特征。
申请劳动仲裁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包括申诉书的撰写内容、申诉期限、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提出申请以及履行调解书或裁决书确定的义务。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争议类型,包括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各类争议、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的争议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权问题,以及仲裁裁决的类型、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终局裁决的方式、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和劳动者工作年限的合并计算。对于管辖权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时法院应如何处理。同时,文章还明确了仲裁裁决的类型和中级人民法院
有效仲裁协议在民事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及法律效力。在我国,有效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管辖权,并受到法律尊重和保护。仲裁协议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都有法律效力,对法院而言,有效仲裁协议排除其管辖权,但法院仍需执行基于该协议作出的裁决。在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仲裁协议
我国仲裁协议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时间,说明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的期限是在仲裁庭开庭前,没有具体规定其他关于管辖权的异议提出期限。文章还介绍了仲裁管辖权的基本内容和仲裁机构通过受理案件确立的管辖权,包括受理仲裁申请和进行仲裁程序的管辖权,并扩展到其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