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正仲裁作为一种诉讼外解决争议的方式,与司法制度之间存在一种矛盾的张力。法庭对仲裁庭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不信任,因此国家权力通过法院的司法干预既要保持对仲裁的控制权,又要确保仲裁制度的自治性价值不至于丧失。其中,仲裁程序是否受民事证据法的制约问题尤为明显。
在英国,虽然主要教科书承认仲裁程序不受证据规则束缚,但仍会复制证据规则的基本框架,并尽量减少背离规则的情况。此外,努力促使仲裁采用比法庭更不正式的诉讼程序,如郡法院的仲裁程序明确规定不能适用严格的证据规则。《1996年仲裁法》试图引入完全弹性的诉讼程序,法庭在程序和证据问题上应服从当事人和解的权利,可以在文件展示、向证人提问以及是否适用证据规则等方面行使裁量权。由于仲裁人可以来自非法律专业,因此许多人不愿意涉足证据法的复杂领域。
因此,仲裁程序试图摆脱证据规则束缚的同时又难以完全摆脱其影响。许多学者以仲裁制度的自然公正原则为理论基础,对严格适用证据规则进行批驳,即仲裁员只要求证据符合自然公正原则。
自然公正原则是自然法中的基本原则,后来成为各国司法程序的基本原则,仲裁制度也借鉴并重视其在仲裁程序中的作用。自然公正原则至少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这些陈述和意见包括申请人的申请意见、被申请人的答辩意见、申请人的举证及就证据所做的说明、被申请人的反驳意见及反证、对专家证人意见的意见、有反诉时反诉各方就反诉问题的证据和意见、当事人最后的陈述意见以及是否同意调解的意见。无视当事人意见的裁决将受到质疑,严重时会被撤销。自然公正原则已成为仲裁的公认基本原则,渗透到仲裁的各个环节。
仲裁证据形式规则指的是仲裁证据的分类及构成要件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仲裁证据进行不同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方法包括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本证与反证、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言辞证据与实物证据等。我国学者多采用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分类方法,将证据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七类证据。
仲裁证据与诉讼证据具有不同的特征。仲裁证据具有以下特点:
总的来说,仲裁证据的形式规则在其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方面与诉讼证据有所不同,但仲裁庭和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可以灵活选择和拟定证据的相关性标准,以符合自然公正原则和仲裁的柔性本质。
原告马某和张某与被告中国某银行汝南县支行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被告终止了二原告的合同工作,二原告经过劳动仲裁和法院裁定后,面临无法执行的问题。法院认定原、被告签订的劳动合同为有效合同,被告擅自终止合同属于违约行为。因仲裁裁决书中的被诉人中心分理处不具备
苏州仲裁委员会为了公正、及时地仲裁民商事争议修订的新规则,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定了仲裁目的、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的形式和效力等内容。当事人申请仲裁需符合一定条件并提交相关材料。
北京仲裁委员会的基本结构、职能以及仲裁协议的详细规则。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构,负责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其形式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和其他书面协议。仲裁协议独立存在,不受合同变更、解除等影响的效力。
国内法院的执行程序,包括国内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涉外仲裁裁决在境外的执行以及内地仲裁裁决在香港的执行问题。对于国内仲裁裁决,胜诉方需向国内法院提出执行申请;对于涉外仲裁裁决,胜诉方需根据规定在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内地仲裁裁决在香港的执行则需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