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仲裁时效适用于商事仲裁和劳动仲裁案件。如果超过仲裁时效,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当事人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后未能立案,他们可以向上级法院投诉,上级法院将会处理此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当事人对立案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纪情形,如不接收诉状、接收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不告知当事人补正诉状内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扰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等,可以向受诉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投诉。
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投诉之日起十五日内,查明事实,并将情况反馈给当事人。一旦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相关人员将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仲裁时效的计算应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时间起算。同样,对于商事仲裁和劳动仲裁,适用《民法通则》中有关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规定。
在仲裁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导致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仲裁时效将中止。一旦中止的原因消除,仲裁时效将继续计算。
另外,权利人提出要求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的行为可构成仲裁时效中断。一旦中断发生,仲裁时效将重新计算。
对于劳动仲裁来说,如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而引发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请求。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如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同时,未签劳动合同情况下超过一年未主张双倍工资请求的,视为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劳动法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中止,但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不受时效限制。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需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