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仲裁员需要回避的情形包括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第三十四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
选择仲裁员应把握三条原则:
1、选择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的仲裁员。
仲裁员均是仲裁委员会从资深的经济、法律专业人士中聘任的,因此,仲裁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但由于仲裁员的职业不同,其熟悉的专业知识也不同。选择熟悉专业知识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仲裁相关专业的案件,更能迅速准确地抓住争议的焦点,分清是非责任,提出解决争议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仲裁效率和质量。如果,当事人选择专业知识不熟悉的仲裁员,比如选择建筑方面的仲裁员来审理金融案件,即使这位仲裁员很想把这个案件审理好,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也往往难以胜任。一旦当事人做出选择某个仲裁员的书面意思表示后,若没有仲裁员应当回避的充分理由,这种选择是不能更改的,因此,双方当事人在选择仲裁员时应十分慎重。
2、避免选择符合法定回避条件的仲裁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①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③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④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由于对方当事人享有对符合法律规定回避事由的仲裁员申请回避的权利,若由于对方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使整个仲裁程序中止,则将延长仲裁的时间,对双方均有害无益。
3、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仲裁员。
各仲裁机构均制订有各自的仲裁规则,仲裁规则对选定仲裁员的时间均有限制。仲裁机构在受理案件后,会向双方当事人分别发出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双方当事人必须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选定仲裁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未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有效期内选定仲裁员,仲裁机构将视为当事人自动放弃该项权利,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劳动仲裁庭人员缺席的处理方式。对于申请人缺席,若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中途退庭,视为撤回仲裁申请;对于被申请人缺席,可以进行缺席裁决。申请劳动仲裁不需提供证据,但提交材料要求严格,包括登记申诉表、申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