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属于终局裁决,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即具备法律效力:
1.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争议,且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十二个月;
2. 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如果劳动者对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持有异议,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三十日内,如果能提供证据证明裁决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1. 裁决适用的法律、法规存在错误;
2.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
3. 裁决违反法定程序;
4. 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5. 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
6. 仲裁员在仲裁案件时存在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
如果人民法院经过合议庭审查核实,确认裁决存在以上情形之一,应当裁定撤销裁决。
如果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当事人可以在收到裁定书后的十五日内,就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如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同时,未签劳动合同情况下超过一年未主张双倍工资请求的,视为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仲裁与上班要求的区别。劳动争议发生后,职工在未能达成协议时应遵守上班要求,除非存在正当理由。劳动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报酬争议有例外。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