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行为人不能完成战斗任务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或者执行错误命令导致战斗失利,或者违抗的是与作战无关的指示,而不是故意违抗作战命令,那么就不构成违抗作战命令罪。
违抗作战命令的行为与阻碍指挥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有时容易混淆,但两者有以下区别:
军人在接受作战任务后临阵脱逃本身就是一种严重违抗作战命令行为,但在定罪时,要严格区分两者的界限,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具体案件中,战时违抗命令的行为与战时临阵脱逃的行为可能出现犯罪竞合的现象,即以临阵脱逃的方式抗拒执行上级命令。虽然战时违抗命令罪与战时临阵脱逃罪的法定最高刑都是死刑,但战时违抗命令罪的法定最低刑是3年有期徒刑,比战时临阵脱逃罪的法定最低刑要重,所以应按战时违抗命令罪论处。
战时违抗命令罪与投降罪都是发生在战时的故意犯罪,而且投降敌人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带有违抗命令的因素,容易混淆。其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具体案件中,战时违抗命令罪与投降罪可能出现犯罪竞合的现象,即行为人在拒不执行命令的同时向敌人投降。对这种情况一般应按处理想象竞合犯的原则,以较重的罪名,即战时违抗命令罪论处。
战时违抗命令罪和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在行为的客观表现上有时相似,直接客体也有相同之处,可能发生混淆。其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害的是正当行使指挥权的秩序,客观要件包括滥用职权、指使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和造成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军队中的各级首长和其他有权指挥他人的人员,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逃离部队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侵犯的是国家的兵役制度,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且情节严重。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现役军人、文职干部、士兵等,且必须是故意违反规定,出于直接故意构成。无论行为人的动机和目
遗弃武器装备罪的认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犯战时临阵脱逃、逃离部队等罪行时,如果行为人同时遗弃武器装备,应该实行数罪并罚;其次,需要区分遗弃武器装备罪与战时违抗命令罪的界限,战时违抗命令罪主要追究违抗命令的行为本身,而遗弃武器装备罪则主要表现
在战时违抗命令罪中,违抗命令的行为本身就是犯罪客观方面的主要内容,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基本依据,不需要再有其他具体的危害行为;而在违令作战消极罪中,犯罪客观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临阵畏缩,作战消极,并造成严重后果,违抗命令仅仅是限制条件,说明行为人违反并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