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担保法律法规 > 物权法 > 不遗失物品归还触犯什么法律

不遗失物品归还触犯什么法律

时间:2024-04-18 浏览:14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497
当今这个社会,依然存在各种的问题,比如失主丢失物品后,悬赏或不悬赏的情况不尽相同。故而应确立一种有偿付酬制度来加以规范,以尽量消除不同情况产生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那么,如果遗失物品归还会犯法吗?请跟随手心律师网小编通过下文为您解答。

不遗失物品归还的法律规定

一、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二、拾得人的义务和权利

拾得人有归还遗失物的义务。但是拾得人也有费用请求权,即请求失主偿还支出的费用,还有意定的报酬请求权。如果失主不偿还费用,拾得人可以留置遗失物。

三、违法行为和法律后果

如果拾得人拒不归还遗失物,那么首先违反了民法通则和物权法,失主可以要求拾得人返还遗失物。如果遗失物的价值巨大,拾得人可能还涉嫌侵占罪。

四、有偿付酬制度的确立

针对失主丢失物品后悬赏或不悬赏的情况,应确立一种有偿付酬制度来加以规范,以消除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一、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根据中国立法,遗失物拾得人归还遗失物后,可以获得遗失物价值的一定比例的酬金。报酬数额是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重要内容,应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习惯等因素来确定。报酬比例数额应在拾得人与失主之间寻找利益平衡点,使双方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二、《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的规定

根据《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158条规定:

  1. 接受遗失物返还的人应向拾得人支付相当于遗失物价值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的酬金,如果遗失物价值难以衡量,应当支付适当数额的酬金。
  2. 在住宅、交通工具或公共场所拾得遗失物的人与住宅、交通工具或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各有权获得酬金的一半。
  3. 遗失物的价值应由返还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如果没有同类市场价格,应按照公平原则确定。
  4. 拾得人若为国家机关,无报酬请求权。

悬赏广告的法律规定

一、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有两种主要学说:契约说和单方法律行为说。赞成悬赏广告为单方法律行为,因为单方法律行为说符合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利益和交易安全。

二、悬赏金额的确定

悬赏金额是失主悬赏的金额,是拾得人归还的动力,也是悬赏制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当悬赏广告中所允诺的报酬与法定报酬不一致时,应认为两项请求权竞合,拾得人只能选择其中一项。
  2. 酬金不明不影响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行为人因自己付出劳动有权获得报酬。酬金应根据诚实信用、公平原则以及指定行为的内容、性质、劳力和费用等因素来确定。
  3. 如果有多人参与指定行为,最先完成者可以获得酬金;如果多人共同完成指定行为,应公平分配酬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遗失物品的报警与立案

    遗失物品的报警与立案问题。一般情况下,因个人过失遗失物品警方可能不受理,但如果遗失物品被他人侵占并拒不归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报警并申请立案。文章还介绍了立案的定义、侵占罪与拾得遗失物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起点数额和行为对象价值确定等问题。

  •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 《民法通则》中的物权归属界定

    《民法通则》中关于物权归属中的无主物的相关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无主物可以按照先占原则确定所有权归属。但具体归属问题存在争议。《物权法》中有关遗失物、埋藏物和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规定了善意取得的条件以及遗失物处理办法。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或公安机

  • 法律对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 拾得人的权利与责任
  • 捡到他人手机不归还,是天上掉馅饼,还是构成犯罪?
  • 拾得遗失物能否取得所有权
担保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