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拾得人有归还遗失物的义务。但是拾得人也有费用请求权,即请求失主偿还支出的费用,还有意定的报酬请求权。如果失主不偿还费用,拾得人可以留置遗失物。
如果拾得人拒不归还遗失物,那么首先违反了民法通则和物权法,失主可以要求拾得人返还遗失物。如果遗失物的价值巨大,拾得人可能还涉嫌侵占罪。
针对失主丢失物品后悬赏或不悬赏的情况,应确立一种有偿付酬制度来加以规范,以消除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根据中国立法,遗失物拾得人归还遗失物后,可以获得遗失物价值的一定比例的酬金。报酬数额是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重要内容,应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习惯等因素来确定。报酬比例数额应在拾得人与失主之间寻找利益平衡点,使双方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根据《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158条规定:
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有两种主要学说:契约说和单方法律行为说。赞成悬赏广告为单方法律行为,因为单方法律行为说符合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利益和交易安全。
悬赏金额是失主悬赏的金额,是拾得人归还的动力,也是悬赏制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遗失物品的报警与立案问题。一般情况下,因个人过失遗失物品警方可能不受理,但如果遗失物品被他人侵占并拒不归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报警并申请立案。文章还介绍了立案的定义、侵占罪与拾得遗失物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起点数额和行为对象价值确定等问题。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民法通则》中关于物权归属中的无主物的相关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无主物可以按照先占原则确定所有权归属。但具体归属问题存在争议。《物权法》中有关遗失物、埋藏物和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规定了善意取得的条件以及遗失物处理办法。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或公安机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