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费用偿还请求权:拾得人可以向领取人主张返还为保管遗失物所支付的必要费用。
2. 报酬请求权:如果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领取遗失物时应向拾得人支付承诺的报酬。
3. 留置权:如果领取人局部支付拾得人或保管部门为保管遗失物所支付的必要费用,或承诺给拾得人报酬,拾得人和保管部门可以行使留置权。
4. 恶意侵占遗失物的情况下,费用偿还请求权或报酬请求权会丧失。
1. 报告义务: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或将遗失物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2. 保管义务:拾得人在将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应妥善保管遗失物。如果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遗失物损毁或灭失,拾得人应承担民事责任。
3. 返还义务:遗失物的权利人有权要求拾得人返还遗失物。
遗失物只能是物,而不能是某种权利,如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此外,遗失物不能是无法被人控制的物,如阳光等。
遗失物的界定是基于占有状态的。例如,当甲丢失了一部手机,手机被界定为遗失物是因为甲失去了对手机的占有,也就是说甲失去了对手机的实际控制。这是遗失物与埋藏物最核心的区别。
意思占有是指原所有人根据记忆的意思表示而持续的虚拟占有状态。遗失物的认定不受是否丧失意思占有的影响,只与遗忘物和非遗忘物的区别有关。因为遗忘物本身就是一种遗失物。例如,当甲遗忘了背包在公交车上,由于遗忘,甲失去了意思占有。但如果甲无意间丢失了一个背包,在寻找背包的过程中仍然保持意思占有状态,但该背包仍被认定为遗失物。
例如,甲丢失了一部手机,如果甲之后找到了手机,在丢失至找到手机的期间,手机处于遗失物的状态。当甲找回手机后,重新获得了占有权。然而,除非甲通过自身的民事行为找回手机,如果此时手机被乙拾得,不论乙今后如何处理或处置该手机,对于甲来说,该手机始终是处于遗失状态的遗失物。
拾得人对遗失物的权利和义务。拾得人享有费用偿还请求权、报酬请求权、留置权,但同时也负有报告义务、保管义务和返还义务。遗失物的特征包括具体的物、基于占有状态的界定、不受丧失意思占有的影响以及重新占有需要他人的民事行为。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损毁、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但《物权法》并未确立拾得人的法定获酬权。
我国《物权法》遗失物制度虽然对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有了“有限突破”,规定了意定报酬请求权,但仍然未规定法定报酬请求权,即直接依据法律规定获取报酬请求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物权法》拾得遗失物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物权法》应尽快将拾得人法定报酬请求权
拾得遗失物,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所以说拾得遗失物不是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指无法律上的原因,使他人受损而自己获益的事实,要求他人致损和自己获益是有因果关系的。拾得遗失物,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拾得人并没有取得所有权,只是拥有必要的费用请求权,并且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