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的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遗失物的定义包括以下条件:
与其他国家的法律相比,我国的规定相对简略,还存在一定差距。该规定仅涉及拾得物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对于拾得人的义务(如通知、保管、报告等)等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司法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惯例: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后,应立即通知失主,如果不知道失主是谁,则应发出招领通知并代为妥善保存,或者交给公安机关或相关单位处理。在公共场所拾得的遗失物应交给公共场所管理机构处理;而在其他场所拾得的遗失物,则应交给公安机关处理。如果发出招领通知后一定期间内仍无人认领,遗失物将作为无主财产上缴财政,收归国有。拾得人在占有遗失物期间,如果故意损毁或灭失遗失物,将承担民事责任。在归还拾得物时,拾得人有权要求失主支付报酬。然而,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此持否定态度,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但也有学者主张,我国应采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常做法,肯定拾得人有权获得相应报酬。根据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制定物权法时应采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常做法,规定拾得人有权获得相应报酬,以平衡受领人和拾得人的利益,使拾得人更自觉地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按照通说,先占是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动产,即取得该动产之所有权。由此可见,先占由以下要件构成:。先占之物是无主物,这是先占与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的根本区别。依据民法原理,先占行为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但日耳曼法规定,不动产只有国家有先占
遗失物两年之内有所有权,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拾得行为以合法为要件,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拾得人须为占有遗失物之人,但拾得行为也可以指示他人为之,而以发出指示的人为拾得人。同时有数人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