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家庭疏于管理导致的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办法。根据修订后的办法,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驾驶自行车和三轮车,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轮椅车。此外,未满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乘坐家庭乘用车辆时,应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并且不得让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坐在副驾驶座位或单独留在车内。对于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游泳、乘坐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和自动扶梯等危险活动时,必须有成年人陪同。
为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办法明确了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根据办法,学校需要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公布学校救助或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和负责人,以便及时发现、调查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如果涉嫌违法犯罪,学校还需要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查处。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加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指导和检查,并建立健全投诉、建议处理机制,例如设立专门的信箱和举报电话,保护投诉人或建议人的隐私。
针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办法规定,应与流浪的成年人分开救助,并提供心理疏导和短期教育,帮助他们寻找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于困境未成年人,民政部门负责救助、管理、教育和护送工作。在突发事件中需要紧急救助的未成年人,应得到救助并及时告知当地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针对托管培训机构为孩子们提供的各方面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办法明确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此外,教育、公安、民政、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也应加强对提供接送、用餐、休息、培训等有偿服务的托管机构和培训机构的监督,以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同时,环境保护、卫生计生、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也应依法加强对学校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场所、设施、周边环境以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办法规定父母在外出后,应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留守未成年子女,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状况,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父母还应在外出前将工作地点、居住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告知留守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并经常保持联系。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侵犯财产罪中被告人的辩护词。被告人因未成年和起次要作用,具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同时,被告人认罪态度良好,无前科,犯罪情节相对轻微,主观恶性较小,具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酌定情节。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请求法庭对被告人减轻处罚,实行预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未成年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范围广泛。父母在离婚时需明确家庭财产种类,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其继承权。同时,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应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并倾斜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抚养子女的一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