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承担行政任务的主体”,或称“类行政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公共管理职能、能够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非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的理论概括。
在中国,对“行政事务管理”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解不尽一致,对行政主体或行政组织的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传统的中国行政法观念认为,行政事务的管理职能仅属于国家所有,即“公共行政”仅限于“国家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是唯一的行政组织。换句话说,按照传统行政法的理解,行政组织主要指的是由国家设定、依法从事国家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
然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公共行政不仅仅是指政府的公共行政,还包括社会的公共行政,也被称为“直接的国家行政”和“间接的国家行政”。政府的公共行政(或直接的国家行政)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管理公共事务;社会的公共行政(或间接的国家行政)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对一定范围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因此,行政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承担行政任务的主体。
以英国为例,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存在着公法人等行政主体。此外,还有非部门公共机构,它们虽然不是政府或政府部门的一部分,但由政府部门设立或资助,履行中央政府部门的某些职能。
在德国,“行政组织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各个行政单位的交织体几乎无法看清,众多的环节、机关、部局以及机构几乎也难以辨别。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首先不是德国行政组织的多层次垂直建制,而是以下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除了国家直接管理的领域外,还有广泛的间接管理领域”。换句话说,联邦和邦并不是国家行政的惟一主体,与它们同时分担管理任务的还有所谓“间接的国家行政机构”,其一是公法法人,其二是乡及乡镇联合。
日本传统的行政主体除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还包括公共组合、独立行政法人、特殊法人、营造物法人等“其他行政体”。根据新的变化,日本学者一般将宪法上具有行政主体地位的法人以外、在制定法上被作为承担行政任务的组织而定位的主体,称为“特别行政主体”。
在中国,有一些非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的事业、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成立时就依法或因历史等原因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有些事业、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立后,由法律、法规赋予或由行政机关委托其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这些社会组织被称为“其他承担行政任务的主体”或“类行政组织”。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一些原先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包括行业性、专业性事务,逐步转移或还给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甚至私人组织管理或参与管理,这些单位或组织也承担着重要的行政任务。
我国的行政主体及构成。国务院是负责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各部委及国家局,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负责管理各自的领域。此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国务院办事机构协助总理处理专门事项,而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也履行着相应政府职能,具
行政复议中申请人应承担的义务,包括填写复议申请书、执行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协助调查取证和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复议决定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复议的具体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和决定等步骤。
行政复议决定的强制执行程序。当被申请人不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时,行政复议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应责令其履行。若申请人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机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复议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在不同情况下,按照特定规则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如
劳动局处罚行政复议的相关法律流程。当劳动局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时,应在三十日内答复。行政复议机关需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依法处理或转送其他机关处理。同时,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会提出审查意见,经同意或讨论后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包括维持、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