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因实际使用童工被处罚
时间:2024-10-12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名未满16周岁的女孩冒用他人身份进入某实业有限公司工作,被S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使用童工为由处以1万元罚款。公司不服该行政处罚,提出行政诉讼。近日,S市Y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维持S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使用童工违法行为案件
案件概述
2006年10月18日至2006年11月27日,被告罗某以他人身份进入某实业有限公司,并以使用工身份在该公司工作。然而,根据事实调查,罗某在该公司工作期间尚未满16周岁,违反了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二条、第四条第(六)项的规定。因此,原告S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7年3月2日向该公司发送了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告知书,并于2007年3月6日作出了对该公司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案件争议
被告公司不服,先后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被告公司主张,他们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才发现罗某采用欺诈手段以他人身份在该公司工作,并未招用童工。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是特殊的保护群体。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其合法权益。因此,对于法规所称的“使用童工”应理解为广义的范畴,包括招用童工和实际使用童工。即使原告公司使用童工与被告冒用他人身份有一定因果关系,但事实上使用童工的行为清楚明了。无论原告公司是否事先知晓,他们都不能免除在招用工人前进行谨慎审查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管理的义务。原告公司在日常劳动考勤和报酬支付过程中未能发现冒用者身份,说明他们的管理存在疏漏,因此应对违法后果承担相应责任。因此,法院维持了被告S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
根据以上判决,原告公司应意识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加强招聘程序和员工管理,以确保遵守相关劳动法规。此案也提醒其他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和谐。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
中国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的问题。依据《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福利院可以接受未满16周岁的特困人员的收留抚养,并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收养孤儿的限制条件,包括被收养人的年龄、身世背景等,以及收养人的年龄、抚养
-
劳动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劳动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明确规定了童工的定义以及单位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原则。同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有责任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并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需核查身份证,并严禁录用童工。公司应反对使用童工,并为发现从事童工
-
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和“违法”“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的定义及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文章明确了未成年人包括少年和青少年的不同称呼所对应的法律定义和权利差异,并详细列举了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如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等。同时,也阐述了未成年人应承担的义务,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文章还介绍了关
-
使用童工的相关规定
关于使用童工的相关规定。规定明确了禁止使用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从事各种工作的原则,并详细说明了相关处罚措施。同时,也规定了例外情况,如文艺、体育单位在得到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下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此外,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不影响
-
累犯制度在未成年人身上的适用问题
-
16岁聚众斗殴罪轻伤是否会被判刑
-
出生的算童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