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管理是指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例如,收留迷路儿童、帮助邻居修缮房屋、代缴水电费等都属于无因管理。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的人被称为管理人,而被管理事务的人被称为本人。无因管理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指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债务关系。在无因管理中,“无因”指的是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举例来说,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约定在主人外出时帮助照看房屋,并承诺给予报偿,那么邻居修缮房屋是履行约定义务,不属于无因管理;但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没有任何约定,那么邻居修缮房屋的行为就属于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彼*罗?彭*得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写道:“在主人或被经管人不知的情况下经管他人事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无因管理。”这个概念最初适用于为不在之人(尤指远征在外的军人)管理事务。在德语中,无因管理指的是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而英语中称之为management of affairs without mandate。德国和瑞士的民法将无因管理视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认为无因管理是由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事实关系所形成的,具有类似委任契约的效果,因此将其规定在委任契约之下。而台湾地区的民法与日本的民法相似,将无因管理视为债务的一种发生原因,与契约、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并列,但对于经本人承认的管理事务,适用委任的规定,与德国和瑞士的民法有相似之处。
无因管理从正面价值看,体现了社会互助的道德理念。然而,从负面价值看,它涉及对他人事务的干预。然而,从中立的社会连带立场看,适当地干预他人事务是必要的。综观各个国家的民法,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
无因管理事务的消灭及其后果,包括自然消灭和人为消灭两种情况。自然消灭是由于事务本身性质所决定,经过一定时间后自然消失;人为消灭则是由于管理人或他人的行为导致。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无因管理债务的消灭原因,包括管理人意志改变、受益人委托管理人管理、管理
在我国侵权法的救济和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都还受原告之损害限制的现状下,虽然在知识产权立法的领域和侵权法的领域有一些突破,我国仍然有保留准无因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为了形成比较完善的民事救济体系,除了继续对损害赔偿和实际履行这两种主导性的救济方法进行研究之外
黄某、付某均系某粮管所反聘员工。为维护社会稳定,粮管所与死者家属达成了由其先支付死亡赔偿款计人民币20.6万元,而将该侵权损害赔偿之债权转移给粮管所的协议。2006年8月23日粮管所登报发表债权转移声明,称付某亲属对黄某享有的死亡补偿追索权已转移至粮管所,特通
无因管理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要赔偿,因为即便是在无因管理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也是一种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之债发生后,管理人享有请求本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的债权,本人负有偿还该项费用的债务。无因管理之债的产生是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当事人意思。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