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某航运公司
被告:某保险公司
1992年3月,航运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一份船舶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承保航运公司“红旗号”轮船的全损险;保险期限为一年,自1992年3月6日至1993年3月5日;保险费3000元分两次交纳;1992年8月6日交纳2000元,1993年1月6日交纳1000元。合同签订后,航运公司按期交纳了第一部分保险费2000元,但第二部分保险费1000元,保险公司多次催要,航运公司迟迟未交。1993年2月10日夜,航运公司“红旗号”轮船在海上触礁沉没。2月12日,航运公司派人到保险公司交纳第二部分保险费1000元并要求保险公司赔偿“红旗号”轮船沉没的损失。保险公司认为,根据《财产保险合同条例》第12条规定,投保方不按期交纳保险费,保险方可根据情况要求拒付保险费及其利息或终止合同。保险公司拒收保险费表明,保险公司已单方终止该全损险保险合同。故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航运公司遂诉至法院。
法院认为,航运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有效。“红旗号”船触礁沉没属于合同中规定的承保危险,出险在保险期内,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支付保险金。至于航运公司未按期交纳保险费,属于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
保险合同纠纷的成因。由于保险展业不规范,保险代理人的销售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业务员素质低、使用模糊描述诱导客户等。同时,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成熟,过于注重展业而忽视承保和理赔环节,导致保险合同纠纷频发。理赔服务不到位,存在“错赔、烂赔、惜赔、不合理拒赔
史某将其重型自卸货车投保给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慈溪市营销服务部后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事故中,史某雇佣的驾驶员负次要责任,导致第三者尹辉阳死亡。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只愿意赔偿部分损失,引发赔偿纠纷。史某因此需支付第三者损失及诉讼费,遂向法院起诉保险公司
一起关于购车保险合同纠纷的案件。粟某购买车辆后上了全险,车辆被盗后超过三个月未能找回,尽管保险公司知晓车辆下落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提车,粟某向保险公司索赔。案件焦点在于保险合同条款理解歧义时如何解释。法院最终判定保险公司应对粟某车辆的损失予以赔偿。
保险投资基金的分类与特点。保险投资基金主要包括资本金、非寿险保费收入和寿险保费收入等组成部分。根据不同资金来源和需求,保险投资基金分为不同类型,如收入型基金、收入成长混合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和成长价值复合型基金等。各类基金在投资策略、风险和收益方面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