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二套房 > 成都二套房政策具体内容

成都二套房政策具体内容

时间:2020-05-25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460
成都市二套房最新政策规定: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成都市的二套房政策正在不断完善改进中。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都市二套房政策贷款对象

购买、建造自住住房的在职职工。

二、贷款条件

1)借款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具有本市城镇正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3)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信用良好,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借款前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且连续交足半年以上;

5)能提供购买自住住房的有效合同或协议;

6)借款人和购房合同中的购房人必须一致,购买共有产权的(除配偶外)共有人必须出具同意住房抵押的书面承诺;

7)具有不低于购买自住住房价值30%以上(二手房40%以上)的自有资金;

8)借款人同意办理住房抵押和保险;

9)购买商品住房的,应由开发商提供阶段性担保并报备相关资信材料;

10)借款人同意在贷款承办银行开立个人帐户,并同意由贷款承办银行每月直接从该帐户划收贷款本息。

成都市二套房的认证标准时怎样的呢?

一、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依据拟购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

二、应借款人的申请或授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及其他具备查询条件的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通过房屋登记信息系统进行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

如因当地暂不具备查询条件而不能提供家庭住房登记查询结果的,借款人应向贷款人提交家庭住房实有套数书面诚信保证。贷款人查实诚信保证不实的,应将其记作不良记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一)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下同)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

(二)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

(三)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必要时居访)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

四、对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的,贷款人按本通知第三条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的,贷款人按第二套(及以上)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对其暂停发放住房贷款。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国家新政对购买二套房的契税征收提出了新规

    国家新政对购买二套房的契税征收规定。非唯一住房需缴纳3%契税,出售自有住房并再购房不再享受个税减免,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征收机关将查询纳税人契税纳税记录,普通住房优惠政策有一定限制。

  • 银行审查购房贷款时的二套房认定标准

    银行审查购房贷款时的二套房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七大认定标准,包括父母名下有住房、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个人贷款购买住房并已结清、首次购房使用商贷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以及婚后双方共

  • 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

    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内容包括认定标准、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以及建设房屋登记信息系统等方面。认定标准基于家庭实际拥有的住房数量,并强调通过房屋登记信息系统查询。对于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针对不同情形

  • 2套拆迁房算不算二套房

    关于拆迁房是否算作二套房的问题。拆迁房是否算二套房取决于当地的房产政策和房屋产权登记状况。另外,也讨论了安置房满五年能否办理房产证的问题,以及女方征地补偿款的分配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具体的政策、规定和情况,建议向当地的房产管理部门或相关政府机

  • 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如何计算
  • 二套房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吗
  • 婚前一套房,婚后再买,算二套房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