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担保法律法规 > 物权法 > 拾得遗失物占有拒不归还是不是可行

拾得遗失物占有拒不归还是不是可行

时间:2022-02-24 浏览:4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08435
不可行,不构成犯罪,但构成不当得利,属于民事纠纷,失主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如果销毁,失主可以索赔,但要举证该物品的价值。关于拾得遗失物占有拒不归还是不是可行的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拾得遗失物占有拒不归还的法律问题

一、不当得利行为构成民事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七条的规定,如果一个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且这种利益损害了他人的权益,受损失的人可以要求得利人返还利益并赔偿损失。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依据,却使自己获得利益,损害了他人的行为。不当得利人应该将不当得利返还给受损失的人。根据我国民法原则,只要存在不当得利的事实,就必须予以纠正,不需要追问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如果失主要求返还而拒不归还,并且数额达到犯罪标准,可以构成侵占罪。

二、拾得遗失物的特征

1. 遗失物是具体的物品。遗失物只能是物品,不能是某种权利,如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同时,遗失物不能是无法被人控制的物品,如阳光等。

2. 遗失物的界定与占有有关。当甲丢失一只手机时,手机被界定为遗失物是因为甲失去了对手机的占有,也就是说甲失去了对手机的实际控制。这是遗失物与埋藏物最核心的区别。

3. 是否丧失意思占有不影响遗失物的认定。意思占有是指原所有人根据记忆的意思表示而持续的虚拟占有状态。遗失物的认定与是否丧失意思占有只区别于遗忘物和非遗忘物,而不区别于遗失物和其他物品的特征。因为遗忘物本来就是遗失物的一种。例如,甲遗忘了背包在公交车上,由于遗忘,甲失去了意思占有。但是如果甲无意间丢失了一个背包,在寻找背包的过程中仍然有着意思占有,但该背包仍被认定为遗失物。

4. 重新占有遗失物需要通过他人的民事行为。例如,甲丢失了一只手机,如果甲之后找到了手机,在手机丢失至找到期间,手机处于遗失物的状态。当甲找到手机后,重新获得了占有权。然而,除非甲能够通过自己的民事行为找回手机,如果此时手机被乙拾得,那么无论乙今后如何处理该手机,对于甲来说,该手机始终是处于遗失状态的遗失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遗失物品的报警与立案

    遗失物品的报警与立案问题。一般情况下,因个人过失遗失物品警方可能不受理,但如果遗失物品被他人侵占并拒不归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报警并申请立案。文章还介绍了立案的定义、侵占罪与拾得遗失物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起点数额和行为对象价值确定等问题。

  •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 《民法通则》中的物权归属界定

    《民法通则》中关于物权归属中的无主物的相关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无主物可以按照先占原则确定所有权归属。但具体归属问题存在争议。《物权法》中有关遗失物、埋藏物和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规定了善意取得的条件以及遗失物处理办法。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或公安机

  • 法律对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 拾得人的权利与责任
  • 捡到他人手机不归还,是天上掉馅饼,还是构成犯罪?
  • 拾得遗失物能否取得所有权
担保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