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首先需要携带劳动仲裁的申请书进行提交。
劳动仲裁委员会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判断是否受理。
一旦决定受理,就会进行开庭审理。
该流程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根据该法律的第三十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如果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不会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仲裁委员会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的7日内,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的规定组成仲裁庭。对于事实清楚、案情简单、适用法律法规明确的案件,可以由仲裁委员会指定1名仲裁员独任进行。
对于需要回避的仲裁委员会成员、被指定的仲裁员、仲裁庭的书记员、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应做出回避决定。
仲裁庭人员应认真阅读当事人的申诉和答辩材料,进行调查并收集证据,以查明争议事实。对于需要勘验或鉴定的问题,应提交法定部门进行;如果没有法定部门,由仲裁委员会委托有关部门进行。不同地区的仲裁委员会可以互相委托调查,受委托方应在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调查。如果因故不能完成,应在要求期限内函告委托方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庭成员应根据调查的事实,拟定对劳动纠纷的处理方案。
仲裁庭在开庭前4日,应将仲裁庭组成人员、开庭时间和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给当事人。当事人收到通知后,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在开庭期间未经仲裁庭许可自行退庭,申诉人将被视为撤诉处理,被申请人将被作出缺席裁决。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