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对劳动纠纷实行“一裁两审制”,即发生劳动纠纷后,应当现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实行一裁终局制,即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是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可以向法院起诉,劳动者不受此限制。
3、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二审终审制,对一审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不服可以上诉,二审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
4、小额诉讼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简单案件)一审判决即是终审判决。
5、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6、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8、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
1、当事人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当事人如果在申请仲裁时,应该要提交书面形式的仲裁申请书,并依照被申请人的数量提交等同数量的副本;
2、仲裁受理,仲裁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应该自收到仲裁申请书当日起5天内,需要作出受理仲裁或者不予以受理的决定;
3、开庭审理,仲裁庭审应该在开庭的5天前,将开庭地点、具体时间通过书面的通知的形式,告知双方当事人;
4、仲裁调解,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时,应该先行调解,在查明具体的事实,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5、仲裁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该自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当日起45天结束;针对复杂的案情需要延期的,经过批准可以适当进行延期并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延长的时间一般不可超过15天。
地域管辖在劳动仲裁中的具体形式,包括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此外,还讨论了级别管辖中的区(县)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和市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分工和权限。同时,也介绍了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涉外管辖的相关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内容,涉及案件信息、审理过程、申请人的诉求、被申请人的答辩、事实查明、证据确认、裁决结果等方面。裁决结果分为一裁终局和非一裁终局,并说明了裁决书的生效及司法救济方式。文章还提到了裁决书的使用说明,包括裁决书的签署、送达及执行等细节
工伤事故的报告程序与索赔途径。报告程序中包括企业及其员工提出工伤报告的方式和时间要求,包括申请工伤待遇的方式和责任。在索赔方面,职工和企业可协商解决,未达成协议者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劳动仲裁的程序及相关执行过程。裁决生效后,当事人可凭裁决书向用人单位执行,如单位拒绝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般需约6个月。仲裁程序包括申请仲裁、受理决定、开庭通知等步骤。申请劳动仲裁需满足一定条件和提交相关材料,仲裁委在收到申请后的五日内作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