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役权的约束力取决于是否经过登记。只有经过登记的地役权才能对抗第三人,并对受让人产生约束力。
有人认为,“地役权”的概念不够通俗易懂,不适合一般民众理解。然而,考虑到自罗马法以来,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中都将地役权视为重要的物权,如德国、法国、瑞士、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对其进行了规定。因此,舍弃一个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概念而创立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新概念,在立法技术上是不合理的。因此,本章仍采用传统民法中的“地役权”概念。
地役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属于用益物权范畴。它是指根据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需役地是指地役权人需要利用的土地,供役地是指提供给他人使用的土地。地役权中的“役”即指“使用”。例如,甲乙两块承包地相邻,甲希望借用乙的承包地以节省时间并使自己通行更便利。于是,甲乙达成协议,甲向乙支付使用费,乙允许甲通行。根据协议,在乙的承包地上设立了通行地役权。此时,乙的地为供役地,甲的地为需役地。
通过设立地役权,需役地人使自己的地产充分增值,供役地人则能够从闲置的不动产资源中获得租金收益。这是一种互利互惠、双赢的情况,各方都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并充分发挥地产的社会经济效益。地役权的设立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地的利用价值、物的使用价值和人的需求价值。
土地权属争议的定义及其分类,包括国有用地与农民集体之间关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多类争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三级权属争议调处平台和联动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强化争议调处工作的前期预防和排查,并注重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当供役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第三人妨碍地役权人实施必要的利用行为时,该地役权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地役权人行使权利时,应当尊重供役地所有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避免损害的发生。
当供役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第三人妨碍地役权人实施必要的利用行为时,该地役权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一)设立地役权的形式: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
第一百五十八条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地役权设立、变动或者消灭,都要噩记,只有登记才能使地役权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并能够维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