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紧急避险被归类为私力救济途径。当事人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如果造成损害,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的法律依据是《刑法》。
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如果造成损害,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1. 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如果造成损害,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2. 紧急避险的要件
(1) 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紧急危险。如果人的行为构成紧急危险,必须是违法行为。
(2) 所采取的行为应当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
(3) 所保全的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
紧急避险行为不可超过必要的限度,也就是说,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小于所保全的利益。只有符合这些要件,紧急避险行为才不会负法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发生与其特定责任有关的危险时,不得实施紧急避险。
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要求及大学生强制实习举报的法律依据和途径。高职院校必须确保学生至少顶岗实习半年,这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如有遭受学校强制实习的情况,可向教育局投诉或依据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大学生维权的现状、定
物权受到侵害时的损害赔偿范围及法律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为前提,赔偿内容为给付金钱或实物财产。在实际承担时,赔偿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物权法》相关规定,物权受到侵害时,需结合具体条文及个案来确定责任构成和赔偿范围,贯彻完
民事责任的免除情形,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以及符合约定或法定免责条件等。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人可以免于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不同情形下责任承担的具体规定,提醒人们要依法行事,维护自身权益。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危险而采取的紧急行动,如果这些行动造成损害,责任人不负刑事责任。针对责任人引起危险的责任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