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应被列为第三人参加股东代表诉讼。公司应当参加诉讼且其诉讼地位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在内幕交易或操纵市场案件中,有三种情况,其中,涉及到股东代表诉讼的有一种情况:1)若上市公司没有参与违法违规行为、且公司利益没有因此受损,受损失的股东只能有关违法违规者提起直接诉讼;2)若上市公司没有参与违法违规行为、但公司董事会明知公司利益因此受损、却怠于行使职权却不向违法违规者追索的,股东可以行使公司利益归入权而提起股东代表诉讼;3)若上市公司参与了违法违规行为、无论公司利益因此受损与否,但由于公司自身是违法违规者,故向其他违法违规者追偿损失或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都比较难,较多得体现为受损失的股东以直接诉讼方式起诉公司要求赔偿。
从法理上来说,上市公司作为内幕交易者似乎不恰当,但如果出于和大股东之间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的需要,应当还是可能的,若投资者在内幕交易行为发生前后买入,被揭露后卖出,产生差价损失,股东可以提起对上市公司的直接诉讼;若非上市公司而是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或其他人实施内幕交易,则股东向违法违规者提起直接诉讼;实施股东代表诉讼只有一种情况,即因他人内幕交易而上市公司因此遭受损失或内幕交易者获得不正当利益,公司董事会怠于追索时,股东才可行使公司利益归入权。
同样,在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中,操纵市场的处罚对象中,只有少数是上市公司。若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未经批准实施违法的安定股价操作、拉升/压降股价、股权大宗交易等时,又逢投资者买入,被揭露后卖出,产生差价损失,股东可以提起对上市公司的直接诉讼;若非上市公司而是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或其他人实施操纵市场,则股东向违法违规者提起直接诉讼;实施股东代表诉讼只有一种情况,即因他人操纵市场而上市公司因此遭受损失或操纵市场者获得不正当利益,公司董事会怠于追索时,股东才可行使公司利益归入权。
公司人格否定制度的意义及价值。传统的公司法人制度使公司与股东分离,形成股东平等和责任有限的核心理念。但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变化,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出现滥用公司人格的问题,侵害公共利益和债权人利益。因此,引入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即揭开公司面纱,
中国新修订的《公司法》中引入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意义、问题以及先诉请求制度的目的和原则。该制度对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增强《公司法》的可诉性有积极作用,但存在权力滥用和诉讼投机等问题。先诉请求制度旨在平衡公司正常经营和股东权益保护,避免浪费公司和国家
为充分发挥原告股东的“啄木鸟”作用,公司法拓展了被告范围,将公司高管、控制股东和第三人均纳入被告范围。
所谓股东代表诉讼,指股东对公司遭受的损害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美国法规定最为宽范,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不仅可以是公司的董事、经理、监事,也可以是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大陆法系台湾股东代表诉讼的对象范围最窄,仅限于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