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商品房买卖 > 回迁房怎样注意一房多卖?

回迁房怎样注意一房多卖?

时间:2023-07-09 浏览:5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1864
导读:回迁房注意一房多卖的方式是包括:预告登记、约定赔偿房屋差价等。在购买房产时,一定不要贪图便宜,尽量不要购买回迁房。如果已经购买了回迁房,那么一定要及时进行过户,或者通过在签订合同时,约定好高额的违约金等方式尽量的避免出现财产损失。

回迁房的防范“一房多卖”措施

预告登记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出现“一房多卖”的情况,预告登记是最常见且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情况约定高额违约金、赔偿房屋差价,并从多方面调查以确定房屋的真实情况,甚至可以先行占有房屋。

已完成过户的购房者的权益

对于已经完成过户手续的购房者,他们将获得商品房的所有权。只要购房人已经合法取得该房产的所有权,其他购房人将无法再要求过户。然而,如果完成过户手续的购房者被认定与卖房人恶意勾结过户,其他购房者则可以主张该过户手续无效,使房屋交易无效。

未完成过户的购房者的追责权益

对于尚未完成过户手续的购房者,他们可以追究卖房者的违约责任。因为尚未完成过户手续,购房者即使支付了全部款项,也只能追究违约责任。

防范“一房多卖”的示范合同条款

签订多份买卖合同是卖方最恶劣的违约行为,这可能导致买方损失房屋和资金。为了防止出现“一房二卖”的情况,某市建委和工商局在示范合同文本中订立了一项具有威慑力的条款:“如果卖方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导致买方无法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买方有权退房,卖方应当退还买方全部已付款项,并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同时支付已付房价款的一倍作为违约金。”这样高额的违约金足以让因房价上涨而反悔的卖方望而却步。然而,加大违约责任只是一种事后防范措施,无法百分百保证买方没有风险。

如何避免“一房多卖”情况的发生

审查产权归属

为了防止“一房多卖”的情况发生,我们需要审查房屋的产权归属。在购房之前,务必仔细审查产权证上的业主姓名是否与售房者身份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共有人。如果房屋是夫妻或家庭成员共有的,售房方在出售房屋时需要得到其他产权共有人的同意。这样可以防止无权人员或部分产权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出售房屋。

尽快办理过户手续

“一房多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未及时办理过户手续。因此,在进行房产交易时,买方应积极督促卖方尽快办理过户手续,以缩短过户时间,减少“一房多卖”的可能性。即使遇到了“一房多卖”的情况,如果卖方与多方签订了合同并已经办理过户手续,已办理过户的一方将优先享有房屋的权益。因此,及时办理过户手续也能保障买方的权益。

损害赔偿原则的适用

在实际操作中,当出卖人与后续买受人签订相应的买卖合同时,对于房地产升值部分,应视为前买受人可期待的利益,属于所失利益,应在损害赔偿范围内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更彻底地履行公平和诚信原则。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的要约性及其具体确定标准

    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的要约性及其具体确定标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逐年增加,虚假广告欺诈买受人问题突出。根据最新司法解释,商品房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一般视为要约邀请,但如果其中关于开发规划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

  • 延期交房免责事由的法律解释

    延期交房免责事由的法律解释。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对房屋交付的影响,并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当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按时交房时,开发商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责任。但出卖人仍需在合理期限内履行通知义务,否则将构成

  • 新房交房顶层漏水的处理方式

    新房交房顶层漏水问题的处理方式,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维修并验收合格后再收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商品房预售的相关法律和注意事项,包括竣工交付日期的规定、预售许可证的问题等,购房者在购买预售房屋时需谨慎核查相关证件。

  • 父母拆迁房赠与子女协议怎样写

    第一条 甲方因XX市XX区XX号拆迁安置得到50平方米拆迁安置回迁房,现甲方自愿将因回迁而得到的50平方米拆迁安置房赠与乙方。第二条 因该拆迁安置房目前无法办理房产证、土地证,甲方承诺在上述50平方米拆迁安置房可办理房产证、土地证之后,自愿配合乙方办理将该房过户给

  • 回迁房卖方不过户怎么办
  • 回迁房和商品房有什么关系
  • 回迁二手房应怎样保证权益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