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权是一种相对权。它指的是对相对人的给付请求进行拒绝的权利,即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时,法院无需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解释。
债权请求权的适用是否为绝对权或相对权,取决于适用的诉讼时效规定。然而,支付存款本息请求权、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以及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等请求权除外。这是因为前两种请求权的实现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如果适用诉讼时效规定,则可能损害民众的切身利益。
缴付出资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否则将违反公司资本充足原则,且不利于对其他足额出资的股东及公司债权人的保护。
关于诉讼时效的抗辩请求应当在一审中提出,若在二审中提出,则不会得到支持。
若当事人约定对同一笔债务进行分期履行,则给付某一笔债务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起算。
最高法院认为,当权利人以“提起诉讼”的方式主张权利时,只要其向法院提交起诉材料或者口头起诉,就应认定其向法院提出了权利主张,从而中断诉讼时效,无需等待法院受理。
抗辩权的行使受到一定的期限限制,该期限要么由法律规定,要么被推定为合理期限。然而,抗辩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行使期间,因为它是依附于请求权而产生的。如果对方的请求权合法成立,那么抗辩权也就合法成立;反之,如果对方的请求权不合法,那么抗辩权也就无需行使。
债务重组的定义以及采取的各种方式。债务重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协议或法院裁决修改债务条件的行为。可以通过现金清偿、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转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混合重组方式来实现。
请求权和抗辩权的区别。请求权是权利人要求他人特定行为或不作为的权利,是相对权的典范。抗辩权是妨碍他人行使权利的对抗权,可拒绝请求权人的请求。请求权的特征体现在需要通过义务人的给付实现,权利作用体现为请求而非支配,权利效力上没有排他性。抗辩权主要针对请
在特定情境下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和哪些情形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等。而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则包括人身权的请求权、财产性支配权、抗辩权等。此外,存款本息的请求权和对国家和金融机构信赖购买
债务人抗辩权的定义和法律依据。抗辩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我国《担保法》则从狭义角度定义。债务人在权利转让情况下可对抗新的债权人享有的请求权。债务人可以行使多种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先诉抗辩等,以对抗债权人的请求。新的抗辩权也可能因某些事实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