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房承租人仅有房屋的使用权,不享有房屋的产权。因此,在离婚时,法院只会判决使用权的归属,不涉及房屋的产权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2月5日发布的司法解释,离婚后公房分割主要根据以下情况进行:
如果一方在婚前承租了公房,且婚姻关系存续5年以上,离婚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分割公房权益。如果是在婚后取得的,不论时间长短,另一方均有权要求分割公房权益。
如果婚前一方承租的是本单位公房,并且离婚时双方都是本单位职工,另一方也可以要求分割公房权益。
如果一方婚前借钱投资建房并取得公房承租权,婚后夫妻共同偿还借款,另一方也有权要求分割公房权益。具体补偿金额由法院根据案情酌情处理。
无论谁是承租人,婚后一方或双方取得公房承租权的,另一方均有权分割公房权益。
如果婚前一方承租的公房在婚后遇到拆迁并重新取得承租权,新公房的使用权益就是夫妻双方共有的。
夫妻双方单位投资联建或联合购置的共有房屋,公房使用权应该判给双方。
如果夫妻一方将其承租的本单位公房交回本单位或交给另一方单位后,另一方单位另给调换公房,婚后调换的公房使用权也是双方共有的。
如果婚前双方均租有公房并婚后合并调换公房,公房使用权应该判给双方。
如果法院认为将公房承租权仅判给一方不公平,或有其他严重不妥的后果,可以根据情况酌情处理。
私房的分割情况较为复杂,主要根据以下几种情况进行:
如果夫妻双方婚后共同出资购房,房屋视为共同财产。在分割时,首先明确产权和产值,然后分清权益部分和债务部分,最后进行适当补偿。
如果夫妻一方婚前付了全部房款并取得了房产证,离婚时房屋属于婚前个人财产,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
如果夫妻一方婚前通过按揭贷款购房并取得了房产证,婚后共同还贷的部分视为共同财产。如果一方能证实还贷资金来源于个人婚前财产,该部分不应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
如果夫妻一方婚前付了部分房款,但婚后才取得房产证,房屋的产权归属应该根据财产来源进行细分。婚前财产部分属于个人财产,婚后财产部分属于共同财产。
父母在双方结婚前出资视为对子女的赠与,父母在双方结婚后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如果父母出资的房屋在离婚时有争议,法院一般会建议当事人另行起诉。
如果房产证上除了夫妻双方的名字外还有其他人的名字,法院一般不会追加第三人,而是建议当事人另行起诉。
如果夫妻双方婚前共同出资购房,但房产证只有一方的名字,离婚时另一方无法证明出资行为,法院无法判决给予适当补偿。
夫妻离异后房产的分割方式。婚前房产的分割依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涉及婚前个人财产购房、父母资助购房等情形,离婚时房产归属和补偿方式有法可依。婚后房产的分割则依据婚后双方父母资助购房、按揭购房等情形进行分割,同时需要注意保留个人财产的证据。
离婚房产归属问题,包括婚前和婚后购房的不同情况和归属原则。对于一方婚前支付首付购房、婚后共同还贷的情况,房产归登记一方;一方全额出资购房的情况,房产归该方个人所有。同时,涉及父母出资购房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割。离婚房产分割时,需要依据法律处
离婚时房贷增值部分的分割法律规定。当双方对房产价值和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包括竞价、评估机构按市场价评估、拍卖等方式。对于尚未完全取得所有权的房产,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判决其使用,而非归属。协议离婚中的财产分割问题,应适用司法
住建部对于单间房屋出租的规定。规定指出,出租住房应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标准。违反规定的将面临罚款。同时,《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也规定不得将房间分隔出租。举报违法出租行为可向当地居委会和派出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