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分组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时,一些常委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管辖规定。
草案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全国人大代表阎建国说,该条修改很有针对性和适用价值,但是在管辖问题上不能忽视便民原则和经济原则,应尊重原告的选择权,因此建议修改为“高级人民法院可以确认若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但是原告选择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
草案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起诉复议机关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全国人大代表刘桂凤说,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有很多弊端。因为法院管辖所在地政府的案件,有的时候由于关系问题、感情问题很难裁定。为减轻法院负担、缩短起诉人解决问题的时间,建议改由上一级法院管辖。
严以新委员建议增加规定,以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其理由是:这既是出于减少行政干预、保证司法公正的考虑,也是因为这类案件一般情况比较复杂,专业性更强,高级人民法院在人员素质、审判条件上都较中级人民法院有优势,有利于案件的审理和裁判。
草案规定,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杜黎明委员认为,当前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立案难,如果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可能会产生人民法院互相推诿、久不立案的情形。因此,建议继续适用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不予受理裁定书的适用情形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如案件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有书面仲裁协议、应由其他机关处理、不属于本院管辖、对已生效判决等起诉等。同时,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不符合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程序,包括管辖权转移的定义、条件、三种情况,以及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和适用规定。管辖权的转移是根据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同意,将案件管辖权上下级转移的一种制度。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原则,但也有特殊地域管辖的情况。同时,复议机关改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