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解决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包括劳资纠纷等问题。而民事争议仲裁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不包括人身关系纠纷和非平等主体间的行政争议纠纷。
劳动仲裁实行属地管辖原则,当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时,由职工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而民事争议仲裁不实行地域管辖制度,仲裁委员会由当事人协议选定。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劳动争议纠纷不经仲裁程序,不得向法院起诉。而民事争议仲裁则采取自愿原则,在仲裁协议合法有效存在之前提下,法院不得受理。
劳动仲裁的申请不以事先在合同中有仲裁的协议,或是争议发生后达成仲裁的书面协议为条件。而民事争议仲裁的申请必须存在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
劳动仲裁不是一裁终局,对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而民事争议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原则,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即生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下列情况发生时,劳动者可以不经过劳动仲裁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应对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不同途径,包括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向人民法院起诉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解决、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劳动仲裁、向公安机关报案以及协商解决。文章详细解释了每种途径的适用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