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诉讼法对于法院受案范围的规定采用了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然而,这种规定方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列举的方式虽然明确,但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案件。例如,行政诉讼法列举的行政争议类型有限,无法穷尽实际生活中的行政争议。这就导致了一些案件无法得到法院受理,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诉讼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行政诉讼法应当保护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活动中受到不利影响的所有合法权益,而不仅仅是人身权和财产权。如果只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将导致其他权利和利益无法得到司法保护,行政机关可以任意处置而不承担责任。这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不符,也与《行政复议法》不一致。
行政诉讼法对于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列举的行为之间相互交叉、重复或遗漏。这种划分不一致会导致受案范围的规定不清晰,给司法机关受理案件设置了法律障碍,也为行政机关规避法律逃脱司法监督提供了条件。
《行政诉讼法》采用了概括式和列举式的方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具体如下:
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11条第一款第8项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可以提起诉讼。第11条第二款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一款前7项列举了法院应当受理的行政行为引发的争议,第12条列举了法院不能受理的4类事项。
法院应当受理的案件包括:行政处罚引起的争议、行政强制措施引起的争议、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争议、拒绝许可和不作为的争议、拒绝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或不作为引起的争议、不发抚恤金引起的争议,以及违法要求履行义务引起的争议。法院不受理的案件包括: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引起的争议、对抽象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任免等决定引起的争议,以及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
为了解决现行法律规定方式和受理标准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在修改完善行政诉讼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为了避免遗漏案件,应采用概括方式规定法院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即凡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时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不利影响,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受到侵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特殊行政行为,应采用列举排除的方式明确法院不宜受理的案件。即法律明确排除的行为,法院不得受理,除此之外,都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
取消以人身权和财产权作为受案范围的限制,将所有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从而保障相对人的各种合法权益。
工商部门新的消费者投诉受理办法。自3月15日起,工商部门对七种投诉不予受理或终止受理,包括不属于职责范围、超过保质期、已调解、已处理、超过一年权益受侵害及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投诉。消费者投诉需明确被投诉人信息、投诉请求及事实和理由、联系方式和投诉日期。工
公安机关处理疑似被侵害失踪人员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应立即登记受理并展开查找工作。同时,详细描述了疑似被侵害失踪人员的定义,并强调了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重要性。对于符合特定情况的人口失踪事件,个人可以报警,公安机关将以刑事案件立案并展
拆迁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拆迁行政争议案件的权限。《行政诉讼法》对拆迁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了肯定性和排除性的规定。肯定性规定包括人民法院受理行政处罚、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一审行政案件,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在一审案件中需要延长期限的,由最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很显然,这四个基本条件也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