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确认合同总收入与预计合同总成本是正确核算建造合同的前提。然而,目前施工企业面临以下两种情况,严重影响建造合同收入与成本的确认:
大部分建造合同的开工日期与完工日期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因此将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进行配比、准确分配计入实施工程的各个会计年度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建造合同准则规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定完工百分比有多种方法,包括实际成本比例法、完成工作量法和实际测定进度法,可以概括为投入测算法和产出测算法两大类。
内部交易收入与成本的确认不对等是一个主要问题。目前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采用集团总承包,由子分公司具体施工二级项目。根据建造合同准则,发包方(集团公司)与分包方(子分公司)都要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确认已完成的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对于整个企业而言,这属于内部交易事项。然而,如果发包方与分包方对完工进度或合同总金额的认定不一致,将导致分包方确认的收入与发包方对分包工程确认的成本不相等。这不仅给报表合并时内部交易事项的抵销带来一定难度,还会影响整个企业集团收益的准确性。
此外,内部计价结算不及时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同时虚增。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包单位对内部分包单位的计价结算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因此,会形成发包单位的已结算未完工款(在预收账款项下反映)和内部分包单位的已完工未结算款(在存货的未完施工中反映)的双边挂账。对于整个集团而言,分包单位在存货中挂账的未完工程实际上在发包方已经实现(在预收账款中反映)。这样一来,报表合并后,将形成资产与负债的同时虚增,影响整个企业的资产质量。
由于建造合同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时间与确认金额与现行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计税依据不同,不仅造成应纳税金额的争议,还形成纳税时间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对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影响上。
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不仅对施工企业的管理与职业判断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给企业经营者带来了很大的人为操纵利润空间。合同结果的估计与完工百分比法的选择缺乏科学的操作规则,更多地由企业自主决定,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调节利润。例如,如果完工百分比采用投入测算法,企业可以在收入不足时增加成本投入,但工程实际进度可能变化不大。又如,在账面利润过多或不足时,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目标利润的方法进行人为调节,导致收入与利润失真。由于施工项目跨年度且工程量大,此类人为操作行为很难被辨认。
原告马某和张某与被告中国某银行汝南县支行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被告终止了二原告的合同工作,二原告经过劳动仲裁和法院裁定后,面临无法执行的问题。法院认定原、被告签订的劳动合同为有效合同,被告擅自终止合同属于违约行为。因仲裁裁决书中的被诉人中心分理处不具备
房屋网签是否能对抗强制执行的问题。文章指出,房屋网签只是合同备案公示,不导致物权变动,不能对抗法院强制执行。购房者只享有债权请求权,只有取得房产证或满足善意取得的条件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因此,购房者在购房前应查询房屋状态,选择有产权的房屋。
徐某某起诉xx公司商品房委托代理销售合同纠纷一案的二审判决书内容。徐某某认为王某与xx公司购房合同无效,主张撤销原判并许可执行涉案房产。但根据现有证据,王某已支付全部购房款并长期居住,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徐某某的诉求被驳回。同时,本文还涉及购房款支付问
挂靠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企业禁止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本企业资质承揽工程,但挂靠合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定法律效力。签订方需承担连带责任,需注意合同是否违反其他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