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是指由于违约方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据合同的规定而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损害赔偿是因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一旦债务人违约,原合同债务关系就会转化为损害赔偿的债务关系。与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害赔偿、合同无效后的损害赔偿、合同撤销后的损害赔偿相比,违约损害赔偿的特点在于其仅基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存在。如果合同不存在、无效或被撤销,则不适用违约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原则上仅具有补偿性质,而不具有惩罚性质。作为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损害赔偿应当遵循法律本性,只具备补偿功能而摒弃惩罚功能。根据民法等价有偿原则,任何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主体都必须以等量的财产进行补偿。因此,一方违约后,违约方必须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遭受的全部损失。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或填补债权人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害。
损害赔偿以赔偿受损方因对方违约行为而遭受的全部损害为原则。当一方不适当履行或不履行合同时,另一方不仅会遭受现有财产减少的损失,还会遭受期待利益的损失。因此,损害赔偿应当包括因违约所造成的全部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损害赔偿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等条款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先约定一方在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这种约定可以涉及违约赔偿的范围和数额,以及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同时,当事人还可以预先约定免责条款,免除其未来的违约责任,包括损害赔偿责任。然而,这种约定必须遵循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不能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损害赔偿是最重要的违约责任形式,其他任何责任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损害赔偿。《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专门将损害赔偿列为一节,我国《合同法》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但在违约责任一章中也对损害赔偿进行了特别规定。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将任何损失转化为金钱赔偿。特别是在违约责任中,损害赔偿具有根本救济功能。这符合民法等价有偿和赔偿的补偿性质,也与当事人订立合同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相一致。因此,违约责任的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等都可以转化为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是一种严格责任,即无过错责任。只要违反合同并给对方造成损失,违约方就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无论其违约行为是否有过错。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法通则》中关于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没有提及过错的概念,《合同法》也没有明确规定过错责任原则。实际上,我国合同法律制度中的损害赔偿应当是一种严格责任。原因如下:首先,我国法律没有规定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甚至连过错一词也没有提及。其次,违约行为具有客观性,指的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不符合约定或法定的义务,而不包括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再次,《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仅规定了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最后,《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该条规定突出了违约责任无过错性的特点。因此,如果一方当事人能够证明另一方构成违约并造成损害后果,违约方就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能够证明其违约具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在这种情况下,涉及举证责任问题,如果一方希望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就必须举证对方违约并造成损害后果;而违约方如果希望免责,就必须举证证明其具备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
做生意时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签订书面合同能够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利益安全,并加强业务管理。通过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书面合同可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减少管理混乱。此外,合同应尽可能具体化,包含必要条款,以便跟踪和 管理合同履行情况,解决可能的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即使没有收取押金,只要租赁双方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租赁合同仍然成立。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土地租赁合同的解除情形,包括协议解除、一方违约和因事变更等。合同解除后,基于原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仍然有效,但解除后的债权债务关系
诉讼过程中合同的履行问题。在法院未裁定合同无效时,当事人需继续履行合同,只有在合同被人民法院裁定无效后才不需履行。合同效力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某些情况下可要求履行,如合同欺诈、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等情形则合同无效。合同无效后需返还财产或进行补偿。
合同上写错日期的法律效力问题。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一旦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签订日期按照法律规定,应从各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合同内容需合法,且不得存在无效情形。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确保基本条款明确、查阅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