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一种相对于诉讼而独立的争议解决方式。根据多国法律规定,仲裁庭在仲裁程序中有权决定事实问题和程序问题,法院不得干预。即使仲裁裁决存在明显错误,法院也不能主动推翻该裁决。这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仲裁独立性的原则。
然而,仲裁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制度,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必须受国内法的制约。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和仲裁机构裁决的强制执行都依赖于国内司法机关。为了确保国家法律的公正性和统一性,法院必须对国际商事仲裁进行必要的控制与监督,即仲裁裁决执行国法院有权对裁决进行司法审查。
在世界各国的仲裁立法中,英美法系国家一直对仲裁进行较大干预和严格监督。即使在对仲裁采取不干预做法的大陆法系国家,也普遍规定,如果裁决违反公共秩序,法院有司法审查权并可撤销裁决。
现代社会强调社会公共利益,法律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受到限制,不再绝对。作为本国法律秩序的维护者,法院必须对国际商事仲裁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以确保其不违背本国的“公共政策”或“社会公共利益”。这指的是国家或社会的重大利益或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对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完善至关重要。各国不允许当事人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而要强制适用于当事人所涉法律关系,仲裁也不例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各国在仲裁立法中规定的“公共秩序保留条款”授权法院对裁决的审查主要关注裁决是否违背国家或社会的重大利益,而不考虑当事人个别和具体利益。
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是维持国际商事仲裁良性运转的重要条件。它有助于保障仲裁机构向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提供公正和充分的救济,确保国际商事仲裁程序的正当性和裁决的公正性,以及维护仲裁裁决的效力和执行力。这一做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实践,并得到1958年《纽约公约》的确认。
各国在仲裁立法和相关国际条约中都没有放弃对仲裁的司法监督。只是各国对实施监督审查的具体方式、范围和程序有所规定。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网上仲裁的法律问题,包括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理论上的困惑。文章重点讨论了网上仲裁协议的形式有效性问题,以及电子传输方式下的仲裁协议是否符合传统仲裁要求。随着网络交易的增加,对电子文书如电子合同、电子提单和电子仲裁协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网
国际仲裁立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由于各国对有效仲裁协议的要件存在不同规定,导致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仲裁裁决的效力和认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国法院在作出认定时会适用本国法律,导致裁决在不同国家的承认与执行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