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可仲裁性是指决定是否可以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问题。在审查国际民商事仲裁裁决时,法院首先要考虑根据本国法律是否允许该争议事项进行仲裁。一般来说,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以下三个条件,即争议具有可争讼性方可纳入仲裁范畴:
1. 争议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因此可以适用具有"准司法"属性的仲裁调解。
2. 争议的解决结果会涉及财产关系的发生,而不仅仅涉及法律状态和法律事实的存在。
3. 争议的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争议所涉及的权利和处理方式。
根据上述三个标准,国际商事交往中发生的争议通常允许仲裁,而亲属、家庭等非商事领域的争议通常不允许仲裁。然而,由于可仲裁性规定是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公共政策体现,某些国家也存在例外规定。例如,意大利法律排除了代理合同争议的可仲裁性,挪威法律规定不动产所有权争议不可仲裁。由于不同国家在法律概念和认知上存在差异,各国对可仲裁性的表述范围和对象也有所不同。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趋同,各国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尊重国际公约和仲裁方式的法律效力,采取有利于仲裁的政策,可仲裁性事项有扩大化的趋势,传统的不可仲裁事项正逐步向可仲裁方向演变。
关于仲裁协议(条款)的有效性,各国法律和国际条约都规定了根据适用法律确定当事人行为能力的规定。仲裁协议根据协议准据法或仲裁地所在国法律确定其有效性。仲裁协议(条款)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如果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条款)本身的有效性提出异议,如何确定仲裁管辖权呢?在国际上,有三种不同的立法方式:
1. 由仲裁庭作出决定,当然,仲裁庭的裁定最终要受法院的监督控制。
2. 由仲裁员决定。
3. 由仲裁机构决定。
程序公正是各国司法程序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程序公正主要包括:
1. 司法公正:法庭的组成必须公正,法庭成员不得与审理的案件有任何利益关系,并且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存有偏见或偏袒。
2. 平等诉讼权:当事人有权公正听审,包括得到适当通知、平等地出庭应诉,平等地向法庭提出和反驳证据以及进行申辩等。《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范法》第12、18条对此做出了具体规定,《纽约公约》也规定一国法院有权拒绝承认和执行未接获关于指派仲裁员或仲裁程序适当通知,或因他故致未能申辩的仲裁裁决。
当一仲裁裁决做出后,如果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有关仲裁裁决违法的抗辩,各国法律允许法院对该裁决进行审查。尽管各国法律规定的审查内容不完全相同,但要求仲裁裁决符合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网上仲裁的法律问题,包括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理论上的困惑。文章重点讨论了网上仲裁协议的形式有效性问题,以及电子传输方式下的仲裁协议是否符合传统仲裁要求。随着网络交易的增加,对电子文书如电子合同、电子提单和电子仲裁协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网
国际仲裁立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由于各国对有效仲裁协议的要件存在不同规定,导致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仲裁裁决的效力和认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国法院在作出认定时会适用本国法律,导致裁决在不同国家的承认与执行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