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可仲裁性是指决定是否可以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问题。在审查国际民商事仲裁裁决时,法院首先要考虑根据本国法律是否允许该争议事项进行仲裁。一般来说,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以下三个条件,即争议具有可争讼性方可纳入仲裁范畴:
1. 争议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因此可以适用具有"准司法"属性的仲裁调解。
2. 争议的解决结果会涉及财产关系的发生,而不仅仅涉及法律状态和法律事实的存在。
3. 争议的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争议所涉及的权利和处理方式。
根据上述三个标准,国际商事交往中发生的争议通常允许仲裁,而亲属、家庭等非商事领域的争议通常不允许仲裁。然而,由于可仲裁性规定是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公共政策体现,某些国家也存在例外规定。例如,意大利法律排除了代理合同争议的可仲裁性,挪威法律规定不动产所有权争议不可仲裁。由于不同国家在法律概念和认知上存在差异,各国对可仲裁性的表述范围和对象也有所不同。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趋同,各国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尊重国际公约和仲裁方式的法律效力,采取有利于仲裁的政策,可仲裁性事项有扩大化的趋势,传统的不可仲裁事项正逐步向可仲裁方向演变。
关于仲裁协议(条款)的有效性,各国法律和国际条约都规定了根据适用法律确定当事人行为能力的规定。仲裁协议根据协议准据法或仲裁地所在国法律确定其有效性。仲裁协议(条款)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如果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条款)本身的有效性提出异议,如何确定仲裁管辖权呢?在国际上,有三种不同的立法方式:
1. 由仲裁庭作出决定,当然,仲裁庭的裁定最终要受法院的监督控制。
2. 由仲裁员决定。
3. 由仲裁机构决定。
程序公正是各国司法程序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程序公正主要包括:
1. 司法公正:法庭的组成必须公正,法庭成员不得与审理的案件有任何利益关系,并且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存有偏见或偏袒。
2. 平等诉讼权:当事人有权公正听审,包括得到适当通知、平等地出庭应诉,平等地向法庭提出和反驳证据以及进行申辩等。《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范法》第12、18条对此做出了具体规定,《纽约公约》也规定一国法院有权拒绝承认和执行未接获关于指派仲裁员或仲裁程序适当通知,或因他故致未能申辩的仲裁裁决。
当一仲裁裁决做出后,如果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有关仲裁裁决违法的抗辩,各国法律允许法院对该裁决进行审查。尽管各国法律规定的审查内容不完全相同,但要求仲裁裁决符合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美国业余体育争议的非诉讼解决方法,主要通过仲裁解决。美国仲裁协会负责处理与业余体育运动有关的争议,包括参赛资格、兴奋剂问题等。仲裁裁决虽然不是最终且有约束力的,但仍是首选解决方法。美国仲裁协会拥有权威性和专业的仲裁员,仲裁程序规范,为当事人提供公正高
涉外仲裁当事人申请外国法院承认仲裁裁决的程序。文章介绍了国际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背景以及中国涉外仲裁当事人的申请程序,并建议委托专业律师办理申请事宜。同时,文章还涉及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包括程序法律适用和实体法律适用,以及涉外仲裁适用实体法律的三大
新的仲裁司法监督制度中撤销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及其对涉外仲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文章详细阐述了撤销裁决审查与仲裁协议效力异议审查的区别,以及撤销裁决审查和申请不予执行裁决审查的不同之处。在审查方式和效果上,撤销裁决审查具有主动性和广泛影响力,而申请不予执
关于申请程序上的瑕疵及可可协会的仲裁程序违规问题。指出了申请书中存在的签名问题、缺乏益都满公司合法存在的证明文件、裁决书的问题及翻译问题,认为申请书存在瑕疵,不予承认。同时,指出了可可协会在仲裁过程中未通知仲裁员和程序的问题,违反了相关法规,裁决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