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公法 >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 国际争端非强制解决方法 > 审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存在的问题

审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4-08-23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519

程序方面

特别程序的适用

根据笔者观点,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撤销权仅仅是司法监督权的一种表现。其审查范围仅限于是否存在法定的撤销情形,并不直接解决当事人的民事权益争议。而且这类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度。鉴于这类案件在程序上的特殊性,建议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这类案件的审理规定专门的特别程序。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诉讼环节,例如一些案件可以直接实行书面审理,从而提高办案效率并节约诉讼成本。

被申请人

《仲裁法》没有规定必须通知仲裁相对方参加诉讼。但是,在审理中,如果仅审查申请人单方面的意见和证据就作出裁定,特别是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难免会有偏颇之处。而且没有双方当事人的诉辩抗衡,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涉及仲裁相对方实体权利时,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平衡诉讼权利的角度出发,建议不论申请书是否要求,都应将仲裁相对方列为被申请人,并给予其向法庭陈述意见的机会。

案外人是否享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权利

根据笔者的观点,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只有当事人才具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资格,法院不能受理案外人的申请。如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参加仲裁的权利和实体权利)受到侵害,他们可以作为被告参加仲裁,并提起侵权诉讼以获得司法救济。

公开审理的例外

仲裁以不公开为原则,只有当事人协议公开才能例外。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主要理由之一往往是“仲裁不公开进行”。然而,法院审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时必须遵守诉讼法的规定,以公开审判为原则。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仲裁法》赋予法院监督权的目的是设置保障机制,确保仲裁的基本公正。形式上是否公开审理对法院正确行使监督权并无太大影响。在没有约定公开仲裁的情况下,法院对这类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可能完全背离被申请人选择仲裁的初衷。特别是在申请人的申请被驳回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建议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设立公开审理的例外条款,以规定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应引用《仲裁法》的相关规定。

重新仲裁的适用

《仲裁法》只规定了在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申请后,如果法院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会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并裁定中止撤销程序。如果仲裁庭拒绝重新仲裁,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撤销程序。然而,还有一些具体环节需要进一步细化。例如,如何区分重新仲裁的条件和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笔者认为,从立法本意和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如果存在没有仲裁协议、争议不具有可仲裁性等导致仲裁庭对争议没有管辖权的情况;国内仲裁中仲裁庭的组成不合法、仲裁员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涉外仲裁中仲裁庭的组成违反仲裁规则等情况,不宜采取重新仲裁的方式,只能撤销仲裁裁决。另外,法院应以何种形式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通知是否应阐述重新仲裁的理由、重新仲裁应在多长期限内作出以及仲裁庭一旦重新进行仲裁,法院是否应裁定终结撤销程序等问题,都需要法律明确规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仲裁裁决本身的问题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 学生遭受套路贷反被仲裁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学生遭受套路贷反被仲裁的法律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相关规定,当事人可申请撤销不当裁决。套路贷常见手法包括阴阳合同、高额违约金和环环相套的诈骗手段,使借款人陷入债务困境。遭遇此类情况,需警惕并寻求法律帮助。

  • 一裁终局劳动者不服怎么办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 本案要旨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 引言
  • 国际仲裁立法的挑战和问题
  • 合同仲裁之后还能起诉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