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大陆往往会选择仲裁作为处理争议的方式,并选择一家外国仲裁机构进行听证和裁决,以确保中立和可预知的结果。
外国投资者选择外国仲裁机构的背后假设是,境外的仲裁机构能够提供中立和可预知的结果,从而管理风险并尽早解决争议。在中国,一旦仲裁裁决作出,通常是不可对外国仲裁裁决提起上诉的,因此仲裁裁决具有最终性和强制力。
然而,最近的决定表明,中国法院在决定仲裁协议是否有效时一直在适用当地法律。
商业合同的适用法律通常由合同条款明确指定。然而,仲裁协议在法理上与商业合同的范围不同且独立,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这意味着,仲裁协议和实质性的商业合同可能适用不同的法律,为仲裁协议选定适用法律是不寻常的。
中国法院在涉及仲裁协议的法律问题上一直在适用不同的法规。在某个案件中,法院裁定仲裁协议的适用法律应与更广泛的合同的适用法律一致。这样的裁定可能使仲裁协议失去法律效力,包括那些使用国际商会推荐的标准文本的协议。
相反地,如果一方选择让国际商会在巴黎进行仲裁,可能会被迫进入中国的法院诉讼程序,从而拖延时间。这是许多合同起草者忽视的问题。
幸好,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其中一条明确规定,在决定涉外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时,应适用仲裁地法律。
如果这一建议被采纳,将会加强许多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因为对仲裁协议合法性的异议将由仲裁国的法律决定,而不是中国的法律。这将推动中国朝着公认的国际惯例方向迈进,并有助于使商业协议产生可预见的结果。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网上仲裁的法律问题,包括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理论上的困惑。文章重点讨论了网上仲裁协议的形式有效性问题,以及电子传输方式下的仲裁协议是否符合传统仲裁要求。随着网络交易的增加,对电子文书如电子合同、电子提单和电子仲裁协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网
国际仲裁立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由于各国对有效仲裁协议的要件存在不同规定,导致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仲裁裁决的效力和认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国法院在作出认定时会适用本国法律,导致裁决在不同国家的承认与执行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