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的形式缺陷指的是裁决不符合仲裁地法规定的某些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当事人和仲裁员的姓名或仲裁机构的名称,未说明裁决依据的理由,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一些国家的立法规定了裁决形式缺陷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例如比利时、日本和法国。然而,大多数国家并未将裁决形式缺陷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因为这些缺陷一般可以通过仲裁庭修补,不会严重影响裁决所确定的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示范法》中也没有将裁决形式缺陷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是在“裁决的改正”程序中作了补救规定。
当事人认为裁决存在严重的事实和法律上的错误时,可以向裁决作出地法院提出撤销申请。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这类理由,例如澳大利亚。然而,对这类理由的提出一般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和遵守只审查程序而不审查实体的原则。也就是说,裁决在法律或事实上的错误不能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也不允许当事人对裁决就法律或事实问题提出异议。审查裁决的实体将导致仲裁活动独立性丧失,无法保证裁决的终局性。
仲裁管辖权问题是指仲裁庭是否具有处理争议的权力。如果当事人认为仲裁庭没有管辖权,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管辖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撤销裁决理由。《纽约公约》和《示范法》对仲裁管辖权的规定起到了指导作用,但不同国家在具体实践中对仲裁管辖权的认定存在差异。
仲裁程序性缺陷是指在仲裁过程中存在的违反公平和程序正义原则的情况。例如,仲裁庭的组成不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未能获得充分的陈述和辩论机会,或者仲裁庭未能及时传达相关文件等。仲裁程序性缺陷在撤销裁决中是一个常见的理由,但不同国家对此的认定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争议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是指仲裁庭无权处理的争议。例如,涉及公共秩序、犯罪行为或不可仲裁的法律事项等。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以确保争议得到适当的司法解决。不同国家对争议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的认定存在差异,这也是撤销裁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对裁决的撤销理由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只审查程序而不审查实体的原则,维护仲裁活动的独立性和终局性。同时,不同国家在裁决形式缺陷、仲裁管辖权、仲裁程序性缺陷和争议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等方面的认定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统一标准。
例如,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法院管辖权不容剥夺"的原则,十分强调法院对仲裁的司法干预。因此,一般认为,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为了保证仲裁程序的正常进行和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法院的支持与协助是必不可少的。在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不能执行时,命令仲裁庭终止仲裁程序,由
作为一常设国际商事仲裁机构,除具有仲裁一般的诸多优点外,还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实行裁决书稿核阅制度,监督并管理仲裁程序,确保裁决公正;其核心是在同一程序即仲裁程序中,仲裁员视必要可以履行调解员的职能。现行的仲裁规则规定的仲裁费收费标准与
国际商事仲裁,又称对外经济贸易及海事仲裁、涉外仲裁等,是指不同国家的公民、法人将他们在对外经济贸易及海事中所发生的争议,以书面的形式,自愿交由第三者进行评断和裁决。为国际商会常设仲裁机构。内国法院仅限于为ICSID裁决提供便利和给予司法协助。为美国主要的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作为一项司法监督仲裁行为,已为大多数国家所规定和采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有关裁决撤销理由的不一致,比较混乱。所谓裁决的撤销理由,即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及法院接受申请并处理撤销裁决事宜的条件和根据。因此,研究裁决的撤销理由问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