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由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负责,调解组织由本单位的职工代表、企业(单位)代表以及本单位的工会代表三方人员组成。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由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持,实行仲裁管辖,受理本辖区内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由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工会代表及政府指定的经济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具体由劳动仲裁庭负责调解。
人民法院主持的劳动争议调解是在法庭的主持下进行,代表国家对劳动案件予以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时,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期间限制;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在制定《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时,曾有意见建议将调解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但考虑到调解的自愿原则,避免强制调解导致调解协议难以履行,以及延长劳动争议解决时间的问题,最终未采纳该建议。调解仍然是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的劳动争议解决方式。法律只是在扩大调解组织的范围和增强调解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调解方式。
未签订合同协议拖欠工资的处理方法。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权,仲裁时要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试用期辞职后追讨工资的方法包括与公司协商、寻求调解、申请劳动仲裁、向有关机关投诉和提起民事诉讼。解决纠纷时,应先申请劳动仲裁,再考虑提起诉讼。
关于劳动者年休假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年休假是基于累计工作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当前公司工作不满一年,只要累计工作时间达到,就有权利享受年休假。年休假的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累计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以及跳槽人员的年
我国法律对于单位代发工资是否构成劳动关系认定的相关规定。工资支付凭证是证明劳动关系的重要证据。同时,探讨了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包括口头协议、未签订合同等情形。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涉及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环节。
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的解决期限。调解达成协议后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生效需双方签名盖章及调解组织印章。调解未达成协议,当事人可申请仲裁,仲裁时效期限为一年。仲裁庭应在四十五日内裁决案件,如有需要可延期。劳动报酬争议的仲裁时效期限需视劳动关系状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