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建立和完善,国内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也对我国的反倾销法进出了迫切要求。为了应对这一需求,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对反倾销问题作了简要的概括。为了进一步规范反倾销行为,国务院于1997年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对反倾销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认识和条件的限制,两部法律都未涉及到在对国内产业认定时确认我国是否存在区域产业的问题。这与欧美等强国利用反倾销法作为限制进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的做法不相符,也与国际形势中采用区域产业条款认定倾销损害的做法格格不入。
在制订反倾销法或修改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时,我国应当增加对区域产业条款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倾销行为,并保护我国的利益。
现代反倾销法中的倾销是指可以征税的倾销,只有在最后确定倾销商品的高税率后,才能给被损害的国内工业及公共利益带来实质性的益处。确认倾销的存在只是构成征收反倾销税的必要条件,而损害的存在则是对征收反倾销税的充分条件。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并存在着因果关系,才能征收反倾销税。
在认定损害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因此,如何界定国内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对于判断损害是否发生以及征收反倾销税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国内产业是指生产相同产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总体,或者这些产品的合计总量占国内该类产品总产量的大多数的国内生产者。然而,国内产业有两个除外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生产者与出口商或进口商有关系,或者自己就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时,国内产业不包括该生产者。第二种情况是区域产业条款。
在反倾销法中,区域产业指的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地区的产业,在确定进口商品对该地区的产业造成损害时,可以认定损害的成立。它最初是美国为了应对加拿大向其东北部地区倾销产品而提出的,以方便对其征收反倾销税。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地分析评述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新变化,指出欧盟反倾销法中对中国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必须彻底改变其对中国的歧视政策。欧盟反倾销法最早见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