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建立和完善,国内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也对我国的反倾销法进出了迫切要求。为了应对这一需求,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对反倾销问题作了简要的概括。为了进一步规范反倾销行为,国务院于1997年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对反倾销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认识和条件的限制,两部法律都未涉及到在对国内产业认定时确认我国是否存在区域产业的问题。这与欧美等强国利用反倾销法作为限制进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的做法不相符,也与国际形势中采用区域产业条款认定倾销损害的做法格格不入。
在制订反倾销法或修改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时,我国应当增加对区域产业条款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倾销行为,并保护我国的利益。
现代反倾销法中的倾销是指可以征税的倾销,只有在最后确定倾销商品的高税率后,才能给被损害的国内工业及公共利益带来实质性的益处。确认倾销的存在只是构成征收反倾销税的必要条件,而损害的存在则是对征收反倾销税的充分条件。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并存在着因果关系,才能征收反倾销税。
在认定损害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因此,如何界定国内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对于判断损害是否发生以及征收反倾销税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国内产业是指生产相同产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总体,或者这些产品的合计总量占国内该类产品总产量的大多数的国内生产者。然而,国内产业有两个除外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生产者与出口商或进口商有关系,或者自己就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时,国内产业不包括该生产者。第二种情况是区域产业条款。
在反倾销法中,区域产业指的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地区的产业,在确定进口商品对该地区的产业造成损害时,可以认定损害的成立。它最初是美国为了应对加拿大向其东北部地区倾销产品而提出的,以方便对其征收反倾销税。
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与问题。中国是全球贸易救济措施受害国之一,面临众多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但国内贸易救济工作尚处初级阶段,存在力量薄弱、企业意识不强、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提高贸易救济措施效力,需加强反倾销工作、提高企业意识、增加政府支持和服务力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俄罗斯一直被欧美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时,俄企业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伴随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俄对外出口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出口,俄罗斯政府和企业开始谋求欧美等国对其国家经济运行体制认定的改变,即谋求反倾销法上
中国于今年11月4日、26日和12月4日,先后宣布了对三种进口产品的反倾销初裁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邻苯二酚,原产于韩国、日本、美国的进口铜版纸,原产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丙烯酸酯等商品采用现金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