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对外贸易法》对反倾销作出的原则规定,《反倾销条例》中存在着一些“弹性条款”和政府自由裁量权。这些条款在规定了原则的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灵活性。
《反倾销条例》第6条规定了通过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比较来确定倾销幅度,但在具体比较方式的问题上,只规定了“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对于“公平合理”的标准如何把握,则是一个灵活性问题。
《反倾销条例》第9条原则性规定了“反倾销调查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进口产品的,可以对有关进口产品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然而,对于如何进行累积评估以及累积评估的标准并没有具体规定。类似情况还存在于第10条的“国内产业”和第35条的“防止反倾销规避措施”等条款中。
我国反倾销法在适度保护国内产业方面,充分采用了GATT规定的权利,并注意到了如何把握“适度保护”的问题。过分强调自我保护不仅会限制正常贸易的自由往来,还容易招致他国的报复。根据WTO总干事萨瑟兰的观点,近年来的事实证明,发达国家中使用反倾销手段较多的国家(如美国)对外贸易受害也更大。
中国反倾销法在体现GATT“无歧视、无差别待遇”的原则方面,不因国家大小和贫富差别、意识形态和经济类型的不同而分别对待,而是一律以同一标准和程序进行处理。在各项涉外法律制度中,对等原则是一项基本原则,反倾销法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在反倾销问题上中国深受外国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因此,对这些国家应该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政策。这与“不歧视、无差别待遇”原则并无冲突。
《对外贸易法》第7条规定,如果任何国家和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口产品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反倾销条例》第40条规定,如果任何国家和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口产品采取歧视性反倾销或者反补贴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反倾销条例》中具体体现了GATT透明度原则。根据第17条的规定,当初步裁定倾销和损害成立时,应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予以公告。根据第19条的规定,在进行调查时,可以向利害关系方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在利害关系方请求时,应当为各有关利害关系方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根据第21条的规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应当允许申请人和利害关系方查阅本案资料,但属于保密的除外。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俄罗斯一直被欧美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时,俄企业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伴随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俄对外出口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出口,俄罗斯政府和企业开始谋求欧美等国对其国家经济运行体制认定的改变,即谋求反倾销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