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法的合法性主要基于三个理论依据,即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和不公平竞争。价格歧视指的是以不同价格向不同购买者销售产品,而不是根据不同交易采取不同销售条件[1]。价格歧视在反倾销法中表现为在不同市场上采用不同价格。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生产者或购买者具有市场优势的情况下。一些学者认为,价格歧视会减少消费者福利。此外,系统性的价格歧视行为还可能进一步加强主导企业的支配地位[2]。
掠夺性定价被认为是证明倾销行为具有不正当竞争性质的最佳证据。掠夺性定价是指企业(或卡特尔)通过低价竞争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最终以高额垄断利润获取暴利的战略。尽管这种战略以竞争为手段,但其目的是垄断。此外,WTO框架下允许反倾销制度的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会破坏和扭曲竞争市场的良好运行,并最终导致经济低效率①。许多学者认为,反倾销的主要合法性依据是它是针对一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市场封锁的最有效手段。这些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限制竞争,保护自己的市场,其中一些是由政府主导,另一些是由国内行会或卡特尔主导。通过运用反倾销法,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国家的反竞争行为②。
可以发现,以上三种形式在传统上都属于竞争法的调整或考虑内容。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之间存在一些天然的联系。John Jackson曾指出,国际贸易政策无法完全与竞争政策分离,实际上许多例子显示,贸易政策问题会涉及竞争政策或与竞争政策重叠,其中包括反倾销法③。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反倾销法却表现出与竞争法不一致的现象。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很可能与其竞争政策相冲突④。我国学者付军和张颖指出:“按照竞争政策的结构性思路,应保持产业的竞争性结构,以实现企业内部效率的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正好与竞争政策相反,它通过政府对某些产业的支持促使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一般来说,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会损害市场竞争,因为政府支持本身就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它不仅扭曲了资源的市场配置,而且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竞争政策与产业和贸易政策是相互冲突的。然而,随着贸易的自由化、市场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运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倾销与反倾销就是这方面的体现。”[3]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地分析评述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新变化,指出欧盟反倾销法中对中国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必须彻底改变其对中国的歧视政策。欧盟反倾销法最早见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