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法的合法性主要基于三个理论依据,即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和不公平竞争。价格歧视指的是以不同价格向不同购买者销售产品,而不是根据不同交易采取不同销售条件[1]。价格歧视在反倾销法中表现为在不同市场上采用不同价格。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生产者或购买者具有市场优势的情况下。一些学者认为,价格歧视会减少消费者福利。此外,系统性的价格歧视行为还可能进一步加强主导企业的支配地位[2]。
掠夺性定价被认为是证明倾销行为具有不正当竞争性质的最佳证据。掠夺性定价是指企业(或卡特尔)通过低价竞争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最终以高额垄断利润获取暴利的战略。尽管这种战略以竞争为手段,但其目的是垄断。此外,WTO框架下允许反倾销制度的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会破坏和扭曲竞争市场的良好运行,并最终导致经济低效率①。许多学者认为,反倾销的主要合法性依据是它是针对一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市场封锁的最有效手段。这些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限制竞争,保护自己的市场,其中一些是由政府主导,另一些是由国内行会或卡特尔主导。通过运用反倾销法,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国家的反竞争行为②。
可以发现,以上三种形式在传统上都属于竞争法的调整或考虑内容。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之间存在一些天然的联系。John Jackson曾指出,国际贸易政策无法完全与竞争政策分离,实际上许多例子显示,贸易政策问题会涉及竞争政策或与竞争政策重叠,其中包括反倾销法③。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反倾销法却表现出与竞争法不一致的现象。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很可能与其竞争政策相冲突④。我国学者付军和张颖指出:“按照竞争政策的结构性思路,应保持产业的竞争性结构,以实现企业内部效率的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正好与竞争政策相反,它通过政府对某些产业的支持促使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一般来说,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会损害市场竞争,因为政府支持本身就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它不仅扭曲了资源的市场配置,而且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竞争政策与产业和贸易政策是相互冲突的。然而,随着贸易的自由化、市场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运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倾销与反倾销就是这方面的体现。”[3]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俄罗斯一直被欧美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时,俄企业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伴随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俄对外出口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出口,俄罗斯政府和企业开始谋求欧美等国对其国家经济运行体制认定的改变,即谋求反倾销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