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修正案》的实施后,我国企业在欧盟仍然难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此前的研究主要以欧盟法律为基础,讨论如何满足欧盟的市场经济待遇标准。然而,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可以根据WTO的规则,研究如何帮助我国企业摆脱欧盟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困扰。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究非市场经济的内涵,评析欧盟的非市场经济规则及其变化,并根据WTO的相关规定和中国入世议定书,提出我国的对策。
1996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连续7年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主要目标。欧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但同时也是我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对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规则。根据这一规则,中国企业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虽然1998年的修正案生效,但根据《中国WTO报告:2003》,大多数中国企业并未从该修正案中获益。迄今为止,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地位确定倾销幅度的案例非常有限,只有在节能灯案中的两家企业获得了此待遇。此外,在节能灯案中,欧盟委员会拒绝对无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企业使用我国企业的正常价格,进一步削弱了1998年修正案对中国企业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并寻求相应的对策。
非市场经济规则是欧盟反倾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欧盟反倾销法的规定,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品,在确定正常价值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欧盟反倾销法中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通常被称为“非市场经济规则”。那么,什么是“非市场经济”?欧盟为什么要区分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活动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生产方式和分配都依靠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来解决。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价格必须是灵活的,能够及时反映供求变化,为生产者提供指示;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市场竞争,保证供求结构的协调;决策必须是分散的,各种经济主体,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必须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的权利,并承担决策的经济后果。这些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欧盟反倾销法对于“非市场经济”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体制也存在差异,有的国家政府干预较多,有的较少。欧盟反倾销法对于“非市场经济”的界定并未提供明确的定义或判断标准,只是在理事会条例的附录中列出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被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曾是或仍然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与之相反,没有被列入名单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和巴基斯坦。其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自由度不如中国。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很难准确理解欧盟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的内涵,也难以理解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具体含义。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产生与国际政治环境、国际反倾销法的发展以及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进程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地分析评述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新变化,指出欧盟反倾销法中对中国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必须彻底改变其对中国的歧视政策。欧盟反倾销法最早见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