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倾销法作为WTO体制中对一国产业予以救济的重要法律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正常、健康地发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退,反倾销措施的运用愈加频繁,其已成为保护本国产业集团利益的政治性工具,严重忽视了进口商、下游用户、消费者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得失。由于反倾销法具有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以及其“倾销有害论”的立法基础,学界提出了种种改革反倾销法的设想。在反倾销法中引入公共利益原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综合的分析方法,以法学论述为基础,并适当采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论述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的概念入手,重点研究了反倾销法中确立公共利益原则的必要性问题,并对今后公共利益条款的改进问题进行了展望。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词汇的历史发展入手,介绍了“公共利益”的一般性概念,随后通过对欧盟、加拿大法律中公共利益相关内容的论述,进一步界定了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的概念。文章的第二部分剖析了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原则必要性的理论根源,即反倾销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倾销有害论”的立法依据、贸易保护主义的立法出发点,为反倾销法中确立公共利益原则提供了法理基础。本文第三部分则强调了公共利益原则必要性的现实依据,其有助于减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损失,调和反倾销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限制贸易保护主义,防止反倾销措施的滥用。文章的最后两个部分着眼于WTO各方多哈回合谈判中有关公共利益问题的分歧及我国应采取的立场,并对公共利益条款今后的改进问题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反倾销法公共利益贸易保护多哈回合谈判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俄罗斯一直被欧美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时,俄企业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伴随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俄对外出口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出口,俄罗斯政府和企业开始谋求欧美等国对其国家经济运行体制认定的改变,即谋求反倾销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