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倾销是指在两个市场上以不同价格销售相同商品的一种价格歧视或差价销售行为。根据国际贸易权威Jacob Viner对倾销的定义,倾销是指国家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的规定,倾销是指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出口市场上销售某一产品。正常价值是指企业在其国内市场通常贸易过程中确定的价格。如果企业长期以低于平均总成本的价格销售大量产品,则不被视为通常贸易。如果国内市场销售量过小无法进行价格比较,可以使用第三国市场的最高可比价格或结构价值来确定正常价值。WTO《反倾销守则》继续沿用了关贸总协定中关于倾销的定义。
过去,大多数学者持有"倾销有害论",即认为反倾销法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促进国际贸易公平、自由、有序地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倾销行为都是有害的。相反,大部分倾销行为只是一种可接受的商业策略,反映了激烈而正常的国际竞争现状。因此,反倾销法的实质是保护竞争者,而非竞争本身。从实施效果来看,它很可能削弱竞争,而非促进竞争。加上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反倾销法很容易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从而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损害全球福利。
鉴于上述对反倾销法不合理性的认识,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主要方案,即完全取消反倾销法、以竞争法取代反倾销法以及对反倾销法加以改进。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来判断反倾销法是否合理,然后围绕这三种方案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前两种方案由于各种原因不够现实,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国家可以接受的是第三种方案,即对反倾销法加以改进,纳入或融入体现竞争的规则,消除可能限制竞争的条款,使其尽可能与竞争原则一致。
在面临这场关于反倾销法的大争论时,中国应持有以下立场和态度。首先,中国应支持对反倾销法进行改进,以保护自身利益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其次,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国际贸易体系。最后,中国应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以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地分析评述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新变化,指出欧盟反倾销法中对中国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必须彻底改变其对中国的歧视政策。欧盟反倾销法最早见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