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倾销是指在两个市场上以不同价格销售相同商品的一种价格歧视或差价销售行为。根据国际贸易权威Jacob Viner对倾销的定义,倾销是指国家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的规定,倾销是指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出口市场上销售某一产品。正常价值是指企业在其国内市场通常贸易过程中确定的价格。如果企业长期以低于平均总成本的价格销售大量产品,则不被视为通常贸易。如果国内市场销售量过小无法进行价格比较,可以使用第三国市场的最高可比价格或结构价值来确定正常价值。WTO《反倾销守则》继续沿用了关贸总协定中关于倾销的定义。
过去,大多数学者持有"倾销有害论",即认为反倾销法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促进国际贸易公平、自由、有序地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倾销行为都是有害的。相反,大部分倾销行为只是一种可接受的商业策略,反映了激烈而正常的国际竞争现状。因此,反倾销法的实质是保护竞争者,而非竞争本身。从实施效果来看,它很可能削弱竞争,而非促进竞争。加上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反倾销法很容易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从而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损害全球福利。
鉴于上述对反倾销法不合理性的认识,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主要方案,即完全取消反倾销法、以竞争法取代反倾销法以及对反倾销法加以改进。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来判断反倾销法是否合理,然后围绕这三种方案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前两种方案由于各种原因不够现实,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国家可以接受的是第三种方案,即对反倾销法加以改进,纳入或融入体现竞争的规则,消除可能限制竞争的条款,使其尽可能与竞争原则一致。
在面临这场关于反倾销法的大争论时,中国应持有以下立场和态度。首先,中国应支持对反倾销法进行改进,以保护自身利益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其次,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国际贸易体系。最后,中国应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以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与问题。中国是全球贸易救济措施受害国之一,面临众多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但国内贸易救济工作尚处初级阶段,存在力量薄弱、企业意识不强、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提高贸易救济措施效力,需加强反倾销工作、提高企业意识、增加政府支持和服务力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俄罗斯一直被欧美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时,俄企业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伴随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俄对外出口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出口,俄罗斯政府和企业开始谋求欧美等国对其国家经济运行体制认定的改变,即谋求反倾销法上
中国于今年11月4日、26日和12月4日,先后宣布了对三种进口产品的反倾销初裁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邻苯二酚,原产于韩国、日本、美国的进口铜版纸,原产于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丙烯酸酯等商品采用现金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