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经济法 > 国际贸易 > 反倾销 > WTO框架下我国反倾销法的实体性规定缺陷及完善对策

WTO框架下我国反倾销法的实体性规定缺陷及完善对策

时间:2024-09-05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491
摘要:我国2004年3月31日修订的反倾销法中的实体性规定主要体现于《反倾销条例》的第二章“倾销与损害”之中,主要包括倾销的认定、损害的确定、累积评估原则、因果关系等方面。但与WTO的有关规则,尤其是与WTO《反倾销协议》相比,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是规定过于简单、抽象、模糊,与WTO的规则不完全相符,有待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倾销的认定”规定的缺陷与完善

1.正常价值的认定

与《反倾销协议》和各国的反倾销法相比,我国在确定正常价值的立法上存在两个重要概念的缺失:正常贸易过程和可比价格。根据《反倾销协议》,低于产品单位成本的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或第三国价格可以视为非正常贸易过程的售价。如果出口国市场有特殊情况,或者出口国国内市场没有销售相似产品,或销售量太少,可以认为出口国国内价格不具有可比性。国际上较为完善的反倾销法通常会列举出本国认为不属于正常贸易和价格不可比的情况。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不可比情况下,可采用第三国价格或结构价格。然而,由于涉案产品可能不仅在进口国有倾销之嫌,还可能向第三国倾销,因此,用第三国价格确定涉案产品的正常价值可能得出倾销不成立的结论。因此,各国倾向于采用结构价格推断正常价值。目前我国只是粗略地规定结构价格由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费用和利润构成,但对于“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具体内容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如果“合理的费用”包含的内容较多,确定的正常价值就会相应较高,这有利于确定倾销和提高倾销幅度。因此,完善我国对“结构价格”的规定,能够在不违反WTO协议前提下增强我国反倾销的灵活性。

2.出口价格的认定

我国《反倾销条例》没有将关联交易的出口价格排除在外,而《反倾销协议》则明确规定由于出口商和进口商或第三方之间存在有联合或补偿安排而使出口价格不可靠时,可以采用转售价格。如果产品不是转售给独立的买方,或转售时产品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采用推定价格。这个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立法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还是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部门,进出口商之间不可能有诸如控股之类的关联。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放开,外国出口商、生产商可以通过合资、参股甚至独资等方式介入我国外贸行业,关联交易将日益增多。

3.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比较与倾销幅度的确定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六条规定,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当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差额为倾销幅度。然而,我国《反倾销条例》对是否调整影响可比性的差异因素,以及如何调整和何谓公平的比较方式等,并未作出具体规定,这虽然为行政机构留下了较大的裁量余地,但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国际上对调整后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有多种不同的比较方法。《反倾销协议》所允许的比较方法有三种,其中前两种是WTO推崇的比较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借鉴各国的反倾销操作和WTO的规定,我国应该在法律上补充可使用的比较方法,以便能够视案件的恶劣程度,选择不同的保护手段。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