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诉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
一、倾销的概念
概念,是指从感官感觉到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并被认为与这些具体事物相分离的一般观念。“倾销"(Dumping)一词由来已久,据《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该词的概念是指将大宗货物或其他东西翻倒、倾卸以致抛弃。从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某种产品大量而廉价地投向某一市场,造成该市场的波动,并导致该市场上的其他竞争者销售困难,产品销售者的这一行为就是倾销。然而在国际贸易术语中,法学家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反倾销法,进而形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倾销概念,其中以1994年的WTO《反倾销协议》最为权威,该协议第2条第1款规定,“如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代写毕业论文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领域,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此外,欧盟《关于抵制非欧共体成员国倾销进口的第384/96号规则》(以下简称《欧盟反倾销规则》)第1条第2款规定,“如果一个产品向共同体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该出口国确定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该产品就将被认为是倾销产品”;中国《反倾销条例》第3条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
从这些倾销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尽管今天不同国家和组织的反倾销法对倾销的认定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指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
二、反倾销的概念
从倾销的概念,不难看出,倾销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代表的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倾销往往是出口商凭借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在另一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因此,倾销不仅会影响进口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扰乱了国际正常竞争秩序,是一种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因此,许多国家的国内立法和有关国际公约都有对倾销进行抵制和限制的规定。反倾销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一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遵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断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求保护国内产业的各种方式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反倾销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地分析评述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新变化,指出欧盟反倾销法中对中国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必须彻底改变其对中国的歧视政策。欧盟反倾销法最早见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