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定金 > 其它定金知识 > 订金和定金的区别哪个能退

订金和定金的区别哪个能退

时间:2025-03-22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3558

一、订金和定金的区别哪个能退

订金与定金在法律领域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两个词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从性质以及其所具备的功能角度来看,定金乃是法律上的重要概念,不仅保障了合同的签订行为,更确保了合同义务的全面履行,且通过定金罚则为债务的缔结及履行提供了有力的担保措施。

订金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述方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其本质上仅具备预付款的特性,无法发挥担保合同效力的作用。

从法律后果的角度来分析,当定金被支付之后,若定金支付方拒绝签署合同或者在合同生效后未能履行相应的义务,那么他们将失去索回定金的权利。

相比之下,订金的法律后果则显得模糊不清,其实际效力往往取决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约定。

再者,从金额限制的层面来看,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当事人约定的定金金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出此范围的部分将不再具有定金的法律效力。

对于订金的金额设定,法律并未作出明确的限制,完全交由当事人自行协商确定。

至于哪一种款项能够退还的问题,实际上,订金和定金是否能够被退还,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约定以及具体的情境。

如果双方达成共识,便可按照约定的条件退还订金或定金。

倘若签订的合同因违法而无效,无论订金还是定金,收款方均应予以全额返还。

若发生合同违约的状况,例如收款方违约,那么定金需按双倍的标准进行返还,而订金的退还则需依据双方的约定执行,可能并不涉及到双倍返还的问题。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 【定金担保】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是,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者少于约定数额的,视为变更约定的定金数额。

第五百八十八条 【违约金与定金竞合时的责任】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定金不足以弥补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失的,对方可以请求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损失。

二、定金和订金的法律关系有哪些

定金与订金乃是两种性质迥异的法律概念。

定金旨在确保合同得以顺利成立及履行其担保之职能,且享有专门的定金法则:支付定金方若未能履行其债务,则无权请求归还定金;反之,接受定金的一方倘若未履行相应义务,则应向对方双倍偿还定金。

然而,订金并非为合同提供担保,仅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即支付订金的一方在未履行债务时有权请求退还订金。

订金无法产生定金所具有的全部法律效力,亦不适用于定金罚则。

以上是关于订金和定金的区别哪个能退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定金和订金的法律区别

    定金和订金的法律区别及其在购房过程中的应用。文章介绍了购房者如何合法支付首付款并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同时强调了合法购房合同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重要性。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需注意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自身权益。

  • 定金与订金

    购房者在购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定金与订金问题、开发商擅自修改规划、房屋质量问题、延期交房和学区变更等问题。购房者需要明确定金和订金的区别,避免被开发商利用文字游戏误导。同时,购房者应注意将项目规划写入合同,选择口碑好的开发商,了解学区规划等,以保护自己

  • 买房定金与订金的区别

    购房过程中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是一种担保形式,确保合同履行,具有法律效应,如果违约则可能无法返还或需双倍返还。订金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具有预订性质,合同未成需要返还。立约定金的生效独立于主合同,定金数额有法定限额,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 订金和定金的区别哪个能退

    订金和定金的区别。定金具备法律上的担保性质,若支付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订金则是预付款性质,其法律后果取决于双方约定。两者能否退还主要取决于双方共识及合同情况。此外,定金金额受法律限制,而订金金额则无明确法律规定。

  • 买车定金可以退回吗
  • 买房交了定金没签合同,然后可以延续多久
  • 订金、押金、保证金、违约金与定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