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时间:2024-09-06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法律问题研究
引言
随着电子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运输业进入了物流时代。物流不仅将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还将生产、销售等环节整合为一体,成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生产与运输方式。在物流体系中,多式联运仍然是其命脉及主干之一。然而,尽管人们对物流的蓝图构想得十分美好,但由于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物流的总体水平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物流状况虽然备受瞩目,但实质上仍然以多式联运为主。因此,为了迎接物流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对多式联运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在诸多分歧上达成共识,并促进国际多式联运的统一化,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发展。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定义及构成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是在集装箱运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货物运输组织形式,旨在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随着集装箱运输的飞速发展,多式联运成为国际货物运输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打破了过去海、陆、空等单一运输方式互不联贯的传统做法,将海、铁、公、空等单一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种跨国(地区)的联贯运输方式,被视为运输业的一次革命。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法律问题
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涉及的当事方众多,过程也更加复杂,因此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将就该运输方式中的几个主要法律问题展开探讨。
命名问题-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概念及构成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在国际上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对于该概念的特定称谓尚未统一。相关的概念有联合运输、联运、连运、集装箱运输以及与多式联运相对应的单一运输。这些名词与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有密切联系,容易引发混淆。因此,在确定运输合同性质时,不能仅依靠使用的术语,而应根据合同内容来确定运输方式的性质。为了避免纠纷和争议,除了在签订合同时谨慎选择有关的名词或术语,注意依合同内容而非形式来确定运输方式的性质外,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尽快统一和确切化这种运输方式的特定称谓。联合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委员会(UNCTAD)、国际商会(ICC)等国际组织也在为此做着不懈努力。目前,最常见的术语是1980年在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中首次出现的多式联运一词。该称谓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并为人们所接受。可以预见,随着它的广泛应用,这一术语将取代其他术语,成为该种运输方式的专用词汇。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我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该法参考了国际公约和惯例,包括单位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主体,但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且有明确的例外条款和侵权行为的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
CIF条件与卸货港滞期费
CIF条件下买卖合同中滞期费的问题。在航次租船合同中,装卸时间、滞期费和速遣费是重要特征。CIF条件下,卖方需订立运输合同,但有时会产生滞期费争议。文章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在卸货港产生滞期费时,卖方是否应向买方追偿的问题。第一个案例中,仲裁庭认为卸货时
-
海上货物运输中实际承运人制度的确立
《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中实际承运人制度的确立背景、规定及我国法律的引用。因航运实践中托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不同常引发法律问题,为此,《汉堡规则》明确了实际承运人的概念和责任,区分了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的责任范围。我国《海商法》也引用了该
-
我国《海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中国《海商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该合同涉及承运人和托运人,定义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标的是海上货物运输行为,而船舶是履行合同工具。此外,合同具有双务、有偿、涉及第三人的特征,并且通常属于要式合同。
-
海运合同是否由海事法院管辖
-
国际多式联运与一般国际货物运输的区别
-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