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污染损害赔偿应由造成污染的一方承担,除非非漏油方应当承担100%的碰撞责任。漏油船在独自承担污染赔偿责任后,可以根据过失比例向非漏油方追偿。这一观点符合“CLCl969”确立的“谁漏油谁赔偿”原则。尽管碰撞和漏油都是造成污染的近因,但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漏油”而非“碰撞”,因此漏油船被视为污染源的基础。例如,1998年广州海事法院审理的“津油6”轮污染案和1999年的“闽燃供2号”轮污染案判决,仅要求造成污染的船舶所有人承担责任,未要求非漏油船承担责任。
广州海事法院审理的“闽燃供2号”轮污染案的上诉案件中,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海商法”第169条的规定,判决碰撞双方船舶所有人按照过失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这一判决进一步支持了按碰撞责任比例赔偿的观点。
根据海商法第169条的规定,互有过失的船舶对碰撞造成的第三人财产损失,各船的赔偿责任不超过其应承担的比例。无论哪一艘船漏油,均由双方按碰撞责任比例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因此,海商法应优先适用于处理船舶碰撞造成的污染赔偿事宜。
广州海事法院审理的“闽燃供2号”轮污染案的上诉案件中,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海商法第169条的规定,判决碰撞双方船舶所有人按照过失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进一步支持了按碰撞责任比例赔偿的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碰撞双方的行为与油污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漏油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行为,无过错责任是有损失发生就应当承担责任,承担连带责任与两船之间承担过错责任并不矛盾。如果两船的责任在油污损害受害人请求赔偿时已经分清,则两船对外还是连带责任,对内过错责任比例承担责任。
这种观点认为,规定碰撞船舶对污染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保证油污案件的尽快审结。因为案件审结无需等待船舶碰撞责任比例的结果。例如,1988年广州海事法院受理的受害人以共同侵权起诉“VLACHERNABREEZE”轮与“潮河”轮的船舶所有人和经营人的油污案件中,该院认为两船构成共同侵权,应对污染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在实践中,第一种观点即按照“谁漏油,谁赔偿”的原则承担油污责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这是因为船舶碰撞和船舶碰撞导致的污染属于不同性质的侵权行为,应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此外,船舶碰撞产生的损害赔偿与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的赔偿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应分别适用相关法律。另外,连带责任赔偿原则虽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但不利于航运事业的发展。
航行中产生的额外费用,包括港口费、船员工资和给养等船舶消耗费用、船舶修理费、货物灭失损失费、运费损失费、特殊费用和保险费等。同时,文章还明确了不能列入共同海损的费用范围。
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定义与特点。该保险旨在针对船舶上燃油、载运油品等泄漏造成的污染损害,由船舶所有者或管理者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其特点是船东可单独投保,保险责任范围扩大,费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以及赔偿责任限额增加。该保险为船东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保障,并有
利比里亚易迅航运公司与巴拿马金光海外私人经营有限公司之间的船只碰撞案件。案件涉及两艘船只“易迅”轮和“延安”轮在特定海域发生碰撞,导致“易迅”轮沉没和“延安”轮受损。原告提出了海事请求权保全申请,天津海事法院裁定准许并扣押了被告的船只。被告提供了担保
我国对双方互有过失的船舶碰撞的责任确定和赔偿方式进行了规定。责任的确定主要考虑驾驶和管理过失、违章行为以及避碰行动的适时有效性等因素,并根据过失的大小来判定责任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