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某与聂某系自由恋爱,聂某为了表示对妻子郑某的真爱,在婚前与郑某签订了一份忠诚协议,协议中特别说明:聂某不对郑某说谎,不会有外遇,保证对郑某一个人真心真情,如果违反此忠诚协议,则家里的所有财产归郑某所有。去年聂某在网上与一名女子关系暧昧,有聊天记录为证且聂某以进货为名时常出差,两人长期分居。现郑某向法院起诉要求与聂某离婚,并提出家里的所有财产归她一人所有。
此份忠诚协议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种意见认为忠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此协议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根据法不禁止即可为的精神,此种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协议不应受法律保护,协议无效。首先此协议约定的内容践行和后果,是道德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不管是从协议的目的还是内容来看,双方都没有想通过这一份忠诚协议来确立对财产分配的意图。其次,双方所签订的关于违反此协议即所有财产归一方所有的约定是“忠诚协议”,也不能适用《合同法》来调整,即未违背双方订立此协议的原始意图即可认定有效,因为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忠实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律义务。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该条确定了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应该诚实、坦诚相待以及互敬互爱。夫妻相互保持忠诚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本案当事人婚前签订此忠诚协议,就是为了履行对妻子的一个忠诚义务,只是在与其它人不同的是,将这个原本比较抽象化的忠诚协议具体化了、书面化了,并规定了违反此忠诚协议的后果。因此,这个婚前忠诚协议完全符合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
2、该协议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了,不存其中任何一方受胁迫或者受欺诈而违背自身意志的情形,我国法律其中一项基本精神即“法不禁止即可为”,而该忠诚协议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并且,郑某与聂某也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聂某应该对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具有相应的预见和认知能力,因为,郑某与聂某签订的这份忠诚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能够对当事人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的。
3、在司法实践当中,根据《婚姻法》的相关精神,在处理离婚案件的原则是: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在本案中,郑某有证据证明男方有外遇的事实,那么聂某作为有过错一方,法院在分割离婚财产时应当并且当然要倾向于保护无过错的郑某的相关权益。在这个时候,此忠诚协议也为这个“倾向”保护的度提供了一个当事人双方所约定的度,忠诚协议是基于当事人自愿而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典》和《婚姻法》的生效与废止对婚姻状况信息显示的改变。离婚后,公民的婚姻状况只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而非在婚姻登记机关显示。离婚档案会被永久保存,但婚姻状况信息不会显示。再婚登记与户籍信息无关,需出示相关离婚证明文件。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问题。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应支付给拥有子女抚养权的一方。支付标准并非固定按照工资的20%支付,而是由双方协议确定。我国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子女抚养费的强制性标准,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子女的实际需求、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
我国婚姻法对男女结婚的必备条件的法律规定。包括达到法定结婚年龄、遵守一夫一妻制度、双方自愿结婚、无直系和旁系血亲关系、无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等。并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取得结婚证书确认建立夫妻关系。
中国古代亲属通婚制度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古代社会普遍接受亲属通婚,但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婚姻选择反映了这一制度的复杂性。《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属于旁系血亲关系,因此他们的婚姻选择不符合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