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又称劳动力租赁,是指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支付报酬,将劳动者派往其他用工单位工作,并向派遣机构支付服务费用。劳务派遣工指的是被派遣的劳动者。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招聘雇员并派遣其到接受单位工作,派遣劳动者受接受单位指挥监督,为接受单位提供劳动。接受单位根据劳务派遣协议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费用,派遣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劳务派遣单位从派遣业务中获得收入。
(一) 雇员租赁、人才租赁等术语将劳动者等同于物品或财产,不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是不妥当的术语。
(二) 劳动派遣也不准确。劳动是劳动者使用一定的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人的行为和社会过程,不能派遣。
(三) 劳务派遣是一个多义词。重要且代表性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泛指民事活动中的特殊劳务关系;二是特指劳动力市场中的组合劳动关系。在第一种含义中,劳务供给与劳务需求是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劳务供给主体可以独立供给劳务,劳务过程由供给主体组织和管理,供给主体负责劳务过程中的主要劳动条件;劳务需求主体接受的是劳务行为的使用价值,即劳务成果,而不是劳动者本身可以让渡的劳动力使用权。
劳动力是劳动者身体中寄宿的一种能力,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者可以按一定价格将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给雇主,与工资进行交换和使用,但不能派遣。因此,只有劳动者可以被派遣。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也称为劳动者。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62、63、64、67条的规定,在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时,用工单位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工单位对派遣劳动者的五项义务,本着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如果用工单位仅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劳务派遣方式,这一目的将无法实现。
(二) 法律要求用工单位对被派遣的劳动者与本单位的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原则。同工指的是在相同岗位、付出相同努力和获得相同收益;同酬指的是在同工的前提下,应享受相同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
(三) 被派遣劳动者可以参加用工单位的工会,也可以自行组织工会。因此,用工单位应通过派遣协议与派遣单位具体约定,并在操作过程中区分本单位的劳动者和被派遣劳动者,以免因误解而带来麻烦。
(四) 用工单位不得自行设立派遣机构,派遣劳动者给本单位。
发放工资记录在确认劳动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劳动关系确认的条件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说明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成立,以及工资记录的重要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不同依据、适用法律、主体资格、关系性质以及工作实施和责任承
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的变更流程及所需手续。变更投保人需经过原、新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同意,并提供相关文件。对于因原投保人身故等原因变更的,还需提供死亡证明等文件。更正信息时需投保人本人签字。涉及投保人保障责任的险种变更时需填写健康告知书。部分信息变更可通过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特别是在个人承包经营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合法的承包关系中,承包人与所雇劳动者之间是独立的用工关系,与发包人之间并无劳动关系。但如果承包人原系发包人单位职工,则承包行为是双方履行劳动合同的特殊方式,双方劳动关系依然存续。判断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劳动关系的建立需通过书面劳动合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在用工一个月内订立。同时,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即使没有书面合同,满足一定条件如主体资格、劳动规章制度适用等,劳动关系仍然成立。